专栏观察

《阿凡达》坐地起价,尽显中国商人的劣根性

    《阿 凡达》在国内火得一塌糊涂,一些国内院线纷纷宣布,将于下周开始涨价。对于这种急不可耐的涨价,《阿凡达》的影迷抱怨连连。好不容易等到《阿凡达》上映, 却因为影迷实在太多,决定下周错过高峰期,却又遇到涨价这档事,实在心有不甘呐!可抱怨归抱怨,《阿凡达》还是要看的,但很多人可能会再咬牙忍一忍,等到 枪版和盗版横行的时候,再买上一张碟,窝在自己的蚁居里孤片自赏。

 

    对 于院线的涨价行为,很多网友表示不满,但院线也有自己的道理。“这是市场需求决定的价格,市场已经供不应求,只有傻子才会坚持原价。”对于这样的话,我并 不感到陌生。他们的逻辑没有错误,一个市场的需求关系,最终决定了商品的价格。《阿凡达》的影迷实在太多,市场已经供不应求,确实应该按照需求来涨价。但 他们没有弄明白,这件商品与需求的关系。有很多的商品,那是根本不能用需求关系来定价的。如果按照需求关系来定价,这个市场就会很容易也很快陷入疯狂的自 我毁灭。

 

    为 什么《阿凡达》不能够按照市场需求来定价呢?因为它根本就不是商品。可能投资者是把它当成一种商品,希望能够卖一个更高的价钱,或者能够获得更高的票房。 但在这个大众化的消费市场,他不属于一种商品,消费者也没有把它当成一种商品。它的投资回报是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而不是通过价格杠杆来获得更高的回 报。它承担的不是市场责任,而是一种文化责任。通过特殊的表现力形式,让观众获得感官享受。既然它本身不扮演一个市场角色,如何能够按照市场需求来定价 呢?

     而 影院的这种趁机涨价行为,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他们缺失了角色的责任。他们的责任是什么呢?提供一个文化传播的环境。就好像一家电视台和报纸,它会获 得广告等回报收入,也会获得市场售卖的回报,但他最重要的回报,仍然是一种大众化的认可。就像我最喜欢看的《南方周末》,它最重要的角色是“良心媒体”。 因为它“良心媒体”的社会责任,才会获得媒体价值,才会让这个“市场”接受。如果《南方周末》的定价很离谱,内容非常缺乏“良心”,那它还有媒体的价值 吗?显然没有了。作为一部影片,《阿凡达》首先要让更多的人认可,其次它才能有更多的回报。如果我们大家都停止讨论《阿凡达》,我相信它的票房将会一跌再 跌。因为有了比较能够接受的价格,我们才会买票去看《阿凡达》,才会成为传播《阿凡达》的一个载体,才会让更多人去购票观影。

 

    从 我以上的分析来看,影院集体涨价的行为,就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但他们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如果院线能够如此随意涨价,以后 谁还会购票观看呢?而将这个门槛提高之后,还会有很多人去看这部影片吗?看了这部影片的人,传播的范围还能有那么广吗?举一个例子,如果之前能够有一万人 看,那就能够传播一百万人。但现在只有一千人看了,那最多能够传播十万人。现在的价格就算是之前的十倍,获得的回报也只会和之前一样。但之前价格下的传播 面积,将会呈现一个平方比的幅度增长,越到后面将越难以想象。

 

     这 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反映了中国商人只会追逐眼前的利益的劣根性。不仅是一些小商贩如此,很多所谓的大企业家也可能如此,这种劣根性在中国商人中普遍存 在。像几天前曝出的阿里巴巴“卧底门”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我对这个事件做过一定的了解,不管威胁恐吓赖启兴的人是否为阿里员工,阿里巴巴都有摆 脱不了的责任。为何阿里巴巴有摆脱不了的责任呢?因为它忽视了赖启兴的利益,将这个域名纠纷上身成为一种权利侵略,至少让当事人赖启兴那么认为。换作任何 一个普通人,站在赖启兴的角度,都会认为强势的阿里巴巴,想要剥夺自己合法拥有的权利。

 

     原 本这个事情很好解决,阿里巴巴毋须走法律程序,直接找当事人赖启兴购买。很多知名网站的域名,并不是起诉回来的,而是通过协商购买回来的。对于阿里巴巴这 样的公司来说,购买这样一个域名不会特别贵,最多就是花点钱解决。但阿里巴巴却舍不得花这笔钱,直接将人家起诉,这就给了人一种被抢的感觉。虽然香港国际 仲裁中心支持阿里巴巴的起诉,但这个域名仍然存在争议,当事人就可以起诉阿里巴巴保护自己的权利。

 

    这 场官司打下来,阿里巴巴肯定会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于赖启兴来说,同样也是如此。当双方都各自不满的时候,中间的人就很容易介入。不管那个所谓的卧底 是不是马云抑或阿里巴巴指派,都会被赖启兴所相信。尤其是涉及到域名,只会让赖启兴认为是阿里巴巴所为。而阿里巴巴不管干净不干净,都摆脱不了惹一身骚。 并且,这个事件爆发之后,阿里巴巴需要到处救火,企业的形象也大打折扣。一直以来,阿里巴巴和马云塑造的良心企业和道德商人形象,在一夜之间大打折扣。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