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从公厕刷脸到共享单车:技术或为“公地悲剧”最优解

 04.01.jpg

文:刘志刚

随着近年间技术的发展,一些之前作为段子的“揶揄”也成为了现实。比如你长的帅,又有什么用,付账能刷脸吗?刷脸这项技术早就有了,而且支付宝等平台上,大家都能感受到这项新技术。

脸部识别这项技术成功之后,不仅被应用到支付场景之中,如今甚至连上公厕取厕纸都开始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了。

刷脸取厕纸:技术成制约人性的护栏

3月19日,北京天坛公园内厕所开始试用自动供纸机,该机器的安装有效减少了“不文明”游客“顺手牵纸”的行为。

天坛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机器仍在试点阶段。试点结束后,将根据实际效果考虑是否进一步推广。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朋友该乐了,人脸识别这么高大上的技术为嘛要搞得这么low逼那?上个厕所取个纸,有必要搞这么高深的黑科技吗?

其实,看似没必要,立足到我们的具体现实去分析,越是公关场所,越有必要用最前沿的科技。对于公园之类的地方,属于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属于公共财产,归集体所有,那么浪费情况必然十分严重。

04.02.jpg

稍有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公地悲剧”理论,公地悲剧说的是,一个无人监管的草原,水丰草茂,所有人都来放羊、放牛,但草和水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行为完全没有遏制,他们养的羊和牛越来越多,直到超过草原的承载能力,但无人会最先退出,最后导致草原的草和水越来越少,草原开始退化,最终变为沙漠,而所有人都无法再养牛养羊。

“公地悲剧”展现的是一幅私人利用免费午餐时的狼狈景象——无休止地掠夺。“悲剧”的意义就在于此。根据哈丁的讨论,结合我们对挣扎在生活磨难中的人们的理解,“公地悲剧”的发生机理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勤劳的人为个人的生机而算计,在一番忽视远期利益的计算后,开始为眼前利益而“杀鸡取卵”,没有规则,没有产权制度,没有强制,最后,导致公共财产——那个人们赖依生存的摇篮的崩溃,所以,美国学者认为,公地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于:“当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处置公共资源时,真正的公地悲剧才会发生。

“公地悲剧”的更准确的提法是:无节制的、开放式的、资源利用的灾难。就拿环境污染来说,由于治污需要成本,私人必定千方百计企图把企业成本外部化。这就是赫尔曼·E.戴利所称的“看不见的脚”。“看不见的脚”导致私人的自利不自觉地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公地悲剧”源于公产的私人利用方式。

公厕卫生纸浪费严重,属于典型的公地悲剧,不少经济学家想尽各种措施来解决公地悲剧,比如通过设置规章制度、清晰产权、监督等等,不过在笔者看来,解决公地悲剧最好的方式还是技术手段,通过科技来限制人性,而非人为监督。

不要拿利益去检验人性,人们并不会坚守纳什均衡的解决方案,总会有人期望做出更少贡献并依靠别人的付出弥补自己的短缺。如果没有利他主义者的存在,这些搭便车者就必须承担丧失一切的风险,也就是说,没有利他主义者,搭便车就没有动机——没有圣人,也就没有罪人。

04.03.jpg

上图为人脸识别取纸

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同一个人每隔九分钟取一次纸,每次出纸长度为60-70厘米,并由原来的单层纸改成了双层纸。不仅可以节约取得厕纸的时间还能避免浪费,通过技术手段,公厕纸张浪费这一“公地悲剧”现象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共享单车面临同样尴尬:如何通过技术降低破坏率?

公地悲剧是一个常见的经济学原理,既然能上升到理论高度,那么现实中的实际案例断然不少,没错,如今最为火爆的当属共享单车,而制约共享单车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破坏严重。

“共享单车是国民的一副照妖镜”,重点不在于单车,而是共享。这一个共享,又回到了上文所提到的公地悲剧。既然公厕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解决厕纸浪费问题,那么对于共享单车来讲,又该如何用技术解决失窃问题那?

在志刚看来,共享单车并非将闲置自行车连接互联网,加个APP,其背后应该是物联网的一次大普及与规模化应用。

近几年,不论是媒体还是厂商,都在大谈智能硬件,在可预见的未来,所有的物品都将在云端相互连接,超级智能会走进自动驾驶、健康医疗、客户服务、工业等等领域。到时候,也许我们身上穿的一件简单T恤,其内置的芯片功能比现在的个人电脑还要强,它会在云端纪录我们的个人数据,并输出对我们有用的结果。共享单车要想避免陷入公地悲剧的泥潭中,尽早启用最新科技,或能笑到最后。

04.04.png

目前市面上最为火爆的两款单车为ofo与摩拜,一看两款产品,两款产品其成本高低一目了然,前期ofo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实行廉价车战略,可是那,看似成本低了,其实低的只是表明成本,其隐形成本更高。此前腾讯企鹅智酷发布的共享单车数据报告《解读摩拜ofo们的用户与未来》显示,“由于ofo单车初版不如摩拜单车结实,ofo用户上报车辆故障的比例明显高于摩拜单车用户,达到39.3%。”

我们为ofo算了一笔车辆运维成本账单。以北京ofo投放十万辆单车为标准,目前ofo需要 100 人左右的维护队伍。每人每月工资 4200 元,每年需支付 100 人工资为 504 万。如果按照ofo创始人戴威一年内投放 1000 万辆单车计算,则需要 10000 名维修员工,每年支付薪酬5. 04 亿。以 224 元/辆单车成本计算, 1000 万辆单车需投入22. 4 亿资金。仅 1000 万辆单车生产与维护成本每年便需至少 27 亿元资金支持。

如果认为每十万辆单车需 100 人维护过多的话,不妨看看 3 月 13 日上海市质监局组织上海的自行车行业协会拟定的《共享自行车服务规范》,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建荣建议每一万辆单车需 50 人维护,如果真按这个标准,ofo则需支付 5 万名员工费用。

对于一年便需 27 亿成本的ofo来说,真到了投放一千万辆单车之后,还能支撑多久呢?

可以说ofo以身试法,通过实际行动为我们论证了”公地悲剧“的科学性。不过随着隐形成本的增加,ofo正在做调整,比如近期联合700Bike推出迭代过的新产品Curve,为了规避充气轮胎50%的行业破损概率,ofo又将原来的充气轮胎改成了实心轮胎。在最关键的智能锁上,ofo也在今年1月推出,并已经在量产。相比之前300元的ofo成本价格,有人预测Curve的采购价格在1500元以上。这也就意味着,ofo新款车型的造价比老款飙升了近5倍。对于素来以“低质低价”抢夺市场的ofo而言,车价的暴涨可能意味着战略打法的重大调整。ofo产品战略的调整似乎又在证明着技术对于处理公地悲剧问题的实用性。

当然依靠提升单车的技术质量还远不够,比如可以让共享单车在地图上下的功夫够深,或者和地图商合作,由各个城市的团队摸熟当地的情况,在地图上划定可以停车的区域和道路,超区停车的就罚款或者持续鸣笛报警,通过技术约束人性。

另外,对于技术的实用性,ofo的工作人员也曾对媒体表示过解决方案表示,实际上企业是有技术手段可以解决违停的,比如“围栏技术”。这种技术是用一个虚拟的栅栏围出一个虚拟地理边界,当手机进入、离开某个特定地理区域,或在该区域内活动时,手机可以接收自动通知和警告。ofo还表示,如果用户多次未按照规定停车,ofo还会对行为严重的用户进行“黑名单”等处罚。通过信用积分也可以有效起到惩罚效果,还有冻结账号,甚至扣除押金等办法,叶是企业可以考虑的办法。

目前来讲,共享单车之所以破坏率高,在志刚看来,主要是行业处于粗放阶段,此时对于从业者来讲,如何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是当务之急。目前来看,又不缺钱,ofo跟摩拜单车都融了不少钱,因此无暇用更高级的技术手段去解决公地悲剧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行业格局稳定之际,共享单车巨头会全面开展精细化运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去降低单车消耗,从而解决掉公地悲剧问题,如今打车大战早已结束,滴滴不就在大力度的致力于AI领域的研究嘛,相信未来单车巨头也会如此布局,届时技术对“公地悲剧”的震慑力将极大化的发挥出来。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个人微信号13124791216,订阅号:VIPIT1,转载请保留作者信息,违者必究。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