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落下“凡秘”这步棋,金融和生活服务的零界限

又是一年双11,剁手党、博主和电商卖家们再次兴奋起来,不同于以往“看到什么便宜就买什么”的模式,近两年的双11上已然形成了这样的消费模型:

第一步,在微博、小红书、路口等内容平台上找信息,可能是找品牌的优惠信息,也可能是寻找喜欢的商品;

第二步,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囤货,双11战线被拉长到了十几天,先囤满购物车早已是一种常见行为;

第三步,选择互联网金融、信用卡等储备消费资金,享受剁手的狂欢,然后采用分期还款的方式继续“吃土”。

可这些服务是否可以一站式完成呢?互联网上本就存在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诸如电商等生活服务自然不会例外。

半个多月前,凡普金科推出了个性化生活服务平台“凡秘”,彼时外界对凡普金科的这步棋还不太理解。有人解读为凡普金科的生态化转型,也有人将凡秘看作是“什么值得买+小红书+严选”的新零售模式。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凡普金科瞄准的正是信息获取到金融服务的复杂化,尝试打破金融和生活服务之间的界限。

场景化的消费闭环

似乎很难给凡秘找到恰当的比较对象,几乎覆盖了资讯、消费、娱乐、商品测评、团购、好物推荐、分期消费等生活服务,不仅具备金融信息服务属性和商城购物属性,还更融入了穿搭推荐、游戏、生活百态等娱乐性内容。

凡信CEO刘琦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现代社会中有太多人厌倦了无聊的生活,厌倦了乏味的自己,想找到好玩的东西,想提升生活品质,甚至说想娱乐自己。”痛点很明确,凡秘的使命是帮助人们改变这样的生活状态,方式正是炙手可热的“场景化”。

在流量成本趋高的大背景下,对“场景”的偏爱并非没有原因,一是可以进行服务的纵向延伸,二是可以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出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无论是滴滴、摩拜还是共享汽车,都喜欢讲场景化的故事:通过追踪用户的运动轨迹,在出行服务之外,还可以给用户推荐几家附近的菜馆,推荐几场时下热映的电影等等。

 

凡秘的角色又有所不同。资讯、电商、娱乐、服务等领域不乏独角兽乃至巨头级玩家,但巨头们的打法往往是数据上连接、场景上联动,即使有了生态体系,从资讯到电商还是要在不同的APP之间来回跳转,与金融服务更是存在数据征信的隔阂。打造一体化的闭环消费成为凡秘的抓手,以”有情”、“有趣”、“有用”、“有品”为产品理念与宗旨,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功能延展和更多元化的价值。

也就不难理解凡秘“生活服务小秘书”的定位,不是多个场景的胡乱叠加,通过多元化场景的覆盖,与用户建立频繁、持续、深入的互动,进而促进不同场景消费、金融信息服务的交叉融合,建立全生命周期覆盖、多元场景连接的生态。

金融+生活的逻辑

为何以生活服务作为切入点?答案似乎有很多,生活服务是相对高频的服务,也是金融的天然场景,但凡普金科还有别的回答。

蚂蚁金服是国内金融科技领域难以逾越的存在,不管是在市值还是在生态布局上。数据、风控、信用体系、资金规模等都是蚂蚁金服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优势,但最核心或者说最原始的优势却是支付。

工具化的支付成为蚂蚁金服的流量入口,并且连接了服务和消费、连接了用户和金融。但支付工具又有着垄断性和排他性,微信支付等和支付宝的较量不失为一场精彩的车轮战,连百度都在支付上折戟的时候,留给其他玩家的机会可想而知。

不过支付的工具价值并非不可替代,凡普金科思考的就是去工具化,直接打造基于生活服务的金融生态。举个例子来说,用户可以在凡秘上购买商品、订购服务,然后直接选择凡普金科的消费分期服务,既摆脱了对第三方支付工具、第三方征信等环节的依赖,也能帮助凡普金科不断激活流量池,向更广泛的金融生态延伸。

问题在于,要先有信任关系,然后才是金融关系。支付宝的担保支付是建立在买卖双方间信任的基础上的,扫码支付逐渐淘汰了硬件收单工具是信任的结果,支付打通货币基金和消费体系之间的阻隔,也还是信任……尽管第三方支付多大几十家,最终脱颖而出的只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左右垄断性和寡头效应的正是信任关系。

凡普金科显然深谙于此,高频的生活服务最容易和用户建立联系,再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凡秘也没有选择猛进的市场策略,先为用户精选有价值的信息,推荐品质化的商品和服务,而后不断改进算法、优化服务,提高用户活跃性,让金融需求无感知的、自然而然的发生,并不是强制性的金融转化。

尝试打通金融和服务的玩家并不少,支付宝正加塞各种服务而愈发臃肿,电商平台不遗余力地鼓励用户使用金融服务,但关键还是信任关系和发生逻辑,至少凡秘巧妙避开了常识性的错误,走出了自己的风格。

凡普金科的阳谋

三四年前,外界还在讨论90后的用户行为,今天的主角已经成了95后和00后。核心消费群体的年轻化,造成了消费习惯的持续性变化,对于企业而言,要么适时进行转型升级,要么和新兴消费者擦肩而过。

站在这个角度上,落下凡秘这步棋的凡普金科也在与时俱进。

凡普金科内部将信用借款信息服务、消费分期和场景服务称之为战略布局的三驾马车,而凡秘正是场景服务的核心,在承担高效获客的同时,也在为不同场景下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枢纽和链接。

这一考量并非没有原因,80后大多数信用卡的忠实拥趸,各大银行在高校摆摊申请信用卡的习惯也是那时候养成的;90后是第一批接触互联网金融的消费人群,开始尝试用互联网金融来改善开支情况;走向台前的95后有着典型的画像,很多电商平台在结算时提供了分期付款的选项,用户不再需要去申请信用卡或者跑到平台上借贷,金融从一种主动行为逐渐演变成了自然行为。

只是从外部环境来看,金融在很多时候的名声并不太好,与金融行业存在的适当性原则不无关系:某一事物对甲合适,对乙可能就不合适,很多互联网金融缺少相应的用户筛选,引发了一连串的负面消息,成为令人焦虑的事情。外界期待的是一个积极的金融,一个有温度的金融,一个造福人类的金融。

“金融往往都是冷冰冰的,有强迫性质的,我们希望让金融更有温度。”凡信CEO刘琦对此颇为认同。再来看凡秘等场景服务的价值,资讯、娱乐、商品测评、团购、好物推荐等在服务用户的同时,也在对用户进行筛选,逐渐过滤沉淀出凡普金科的目标用户和潜在受众,为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服务,避免金融适当性原则的陷阱。

其实金融和生活本不应该有界限,只是在技术、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人为设置了一道道阻碍。诸如凡秘等“新事物”正在做出改变,比如打造一个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满足用户千人千面的消费需求,一步步消除金融和生活服务之间的界限。或许还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些尝试会有多大的爆发力,至少成功走出了第一步。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