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sir 登陆 |注册|TS首页
楼主: 匿名
  首页 快活林 IT业界

百度搜索“预言”中国通胀

By: 匿名 · 3727次点击   回复:3   
【《财经网》香港专稿/特约作者 陆挺】中国经济2009年复苏的步伐,远超市场早先预期,保八目标已触手可及。始于2008年底那场关于2009年GDP增长的激烈辩论,实际上已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对通胀及政策退出机制的争论。

                                                 
(图一)


 事实上,剧烈的价格变化,贯穿了此次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政府、学者和市场机构对价格变化和实体经济增长的关注,可谓此消彼长。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先引发全球恐慌的不是经济衰退,而是2008年上半年在全球范围飞涨的商品价格。度量通胀、通缩常规法之缺陷
  
当美国从2007年9月就开始一路下调其基准利率时,为对抗通胀,全球其他国家直到2008年7月才停止一轮又一轮的加息。此后,雷曼兄弟的倒闭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国际贸易和生产急速下滑,各类商品价格暴跌。仅两三个月前,还挂在各国央行首脑嘴边的通胀威胁烟消云散,为阻止经济衰退和通缩,各国紧随美联储的步伐大幅降息,甚至不惜以“数量式扩张”来大量增加基础货币供给。
  但是,仅几个月后,因担心货币供应过度,各界对通胀的担忧又席卷而来。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价格变化对宏观经济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性,但中国在价格指标的采用和认识方面,存在两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数据本身的质量有待提高。一般来讲,价格变化由两种方法来度量。一是按年同比,即过去一年的价格变化。使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规避了季节因素,但缺点是比较的区间过长,过去一年间的价格变化,对判断现在和未来的价格走势没有多少意义。例如,原油价格从2008年7月到2009年7月下跌了52%,即同比下降了52%。但是,目前原油价格处于上升时期,从年初到现在,原油价格已翻了一番,未来一年原油价格下跌52%的概率极小。
  价格变化的第二种度量方法是按月环比。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反映目前的价格走势,缺点是短期之内价格变化受季节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果不做合理的季节调整,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中国在春节过后,消费品价格往往要下跌,但这属于正常的季节现象,和通缩一般没有什么关系。
  业界公认最好的度量通胀或通缩的办法,是经过季节调整后的价格环比数据。通胀就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而通缩的真正含义是价格水平持续的下降。指数的选择,一般会去除波动较大的能源和食品价格,计算核心价格的变化率。在居民的价格预期方面,有些国家通过居民户调查、或者和通胀率挂钩的国债利率来获取数据。
3727次点击
3个回复  |  直到 2009-10-29 19:27:58
   
  Reply   
   2009-10-29 19:26:19
但中国价格数据的缺陷是很明显的。国家统计局只公布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按年同比数据,对PPI指数本身和其环比数据,公众几乎一无所知。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而言,虽然统计局公布按年同比和按月环比数据,我们也可以此再构CPI指数本身,但统计局并不对CPI的环比数据作季节调整,因此这个环比数据缺乏实用价值。除此之外,中国也没有比较可靠的指标来度量居民价格预期。

第二个问题是,判断当前是否有通胀或通缩的标准非常混乱。国内在讨论这类问题时,往往是各执一词,缺乏一个能沟通的平台。虽然有少数研究者使用环比数据(但大都未经季节调整),多数人在常采用按年同比的价格变化来判断通胀、通缩与否。

  正如前文所言,按年同比的价格变化,可能和当前价格走势大相径庭。比如,虽然2009年8月中国CPI和PPI同比分别下降1.2%和 7.9%,但目前CPI和PPI指数比较稳定,食品和原材料价格甚至在不断上升,因此PPI和PPI同比下降的事实,并不能用来说明中国目前存在通货紧缩,也不能用来证明目前没有通胀的危险。

  价格变化指标的使用,甚至直接影响货币政策。其实对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而言,过去的价格变化数据或许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已有价格变化数据来推测居民的价格预期。比方说,我们常用的真实利率,应该是名义利率减去预期的价格变化率。央行决定利率政策一个最重要的变量就是真实利率。

  但问题来了,以我在业界几年的观察,从政府,学界到投资机构的职业经济学家,绝大部分都是不假思索的用一年期的名义利率减去按年同比的价格变化率来得出实际利率。但未来一年的价格预期变化,未必和过去一年一样,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比如,最近各类价格指数真正持续下跌,或者说通货紧缩发生是在 2008年下半年。但那时因基数较低,按年同比的CPI还是很高,很多人据此固执地认为通胀压力依然存在,真实利率太低,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有持续的必要。而2009年年初,市场和学界虽然准确预测到CPI和PPI同比会下降,尤其是PPI同比会大幅下降,但很多人据此就认为通缩来临,真实利率将大幅上升,并以此为依据预测、甚至呼吁央行大幅减息。

  实际上,正因为2008年下半年诸如石油等许多商品的价格猛跌过度,2009年的下跌空间已十分有限,而一般大落必有大起,所以2009年总的价格水平实际上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价格仍低于去年的高位,因此出现了环比上升和同比下降并存的情况。这就是我们从年初开始就认为2009年很难出现通缩,使用同比数据很可能得出与事实截然相反的结论。
   
  Reply   
   2009-10-29 19:27:21
搜索引擎新启“一扇窗”
  对以上问题,应该说短期内难有改观。但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认为,使用百度公司的关键词搜索量数据,可在一点程度上弥补中国价格指数和价格预期度量方面的缺陷。
在美国,使用谷歌(Google)等搜索引擎的数据,进行经济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已开始受到重视。谷歌甚至设立了首席经济学家的职位,目前担任此职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著名教授范里安(Hal Varian,其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在中国非常流行)。

  使用搜索数据来分析通胀或通缩,有几个方面的优点。一是和官方统计数据相比,信息收集快捷,瞬间即可得到,所以能做最及时的分析。最近,谷歌分析员使用搜索数据,来估算全球“甲流”的发生数量及区域分布,他们的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二是相对居民户调查,搜索数据因其私密性,受主观影响较小,能更为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三是搜索数据能够反映群众心理和预期;四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人数已超过3亿,搜索数据量大、覆盖面广。

  在中文搜索领域,百度占有70%多的市场,日均搜索次数是谷歌(中国)的3倍以上,而且基本覆盖所有的中国网民,因此,采用百度数据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真实情况。

  为此,美银-美林和百度合作,开发了中国“百度通胀指数”。这个指数的制作其实比较简单直观,就是以百度网页搜索数据为基础,统计和通胀相关的关键词的搜索频次,再除以百度的总检索量,并进行平滑处理,以反映网民对该类问题的关注度走势。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制作了“百度通缩指数”。

  百度通胀和通缩指数,与同比的CPI走向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往往并不一致。从附图(图一、图二)可以清楚看到,和通胀有关的关键词检索频率,从 2007年底至2008年的6月一直处于高位,但2008年6月至8月两个月间,百度通胀指数急跌60%左右,显示居民的通胀预期迅速下降。之后,该指数虽有起伏,但大致企稳至2009年5月初。

  反观百度通缩指数,在2008年9月中旬雷曼兄弟破产之前,一直处于低位,但其后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各类商品和资产价格猛跌,通缩阴影笼罩全球,该通缩指数也飞速上升。但从2009年年初开始,这两个指数呈现有趣的变化。通缩指数从2008年12月中旬起就大幅下跌,在2009年相对比较稳定。相反,自2009年5月以后,通胀指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是由于自2009年春季以来,房价、粮价持续攀升,尤其是6月以后,猪肉价格不断上涨,再度引起人们对是否发生通胀的关注。而按年同比的CPI变化,从2009年2月起就开始进入负区间,5月后甚至一路下降到7月的-1.8%。
   
  Reply   
   2009-10-29 19:27:58
从过去两年间的数据来看,应该说,我们的百度通胀和通胀指数,为研究中国居民通胀预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由于中国在通胀和通胀预期度量方面的缺陷,这些百度指数对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说2008年9月以前,当众多智囊和金融机构还在不断呼吁通过紧缩政策来抑制通胀时,百度通胀指数已在 2008年6月陡然下跌。

 事后来看,那时通胀早已不是问题,而通缩已经开始,百度通缩指数正处于跳跃的前夜。在2009年2月,CPI首次出现按年同比下降1.6%的情况,市场普遍预期通缩来临,可是正当业界热论通缩风险加剧的时候,百度通胀指数已经触底回升, 并于5月开始明显上扬。回头来看,百度通胀指数在这方面,远远领先学界和政府对通胀问题的认识。

  读者可能更关心当前的居民通胀预期,所以我们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自2009年6月初以来,猪肉价格已经上涨了20%多,食品在CPI中占三分之一的权重,而且上次通胀直接由猪肉价格飞涨引发。同时,银行新增贷款高居不下,因此百度通胀指数在6月后直线上升。仅几个月前,还在用按年同比的CPI变化来警示通缩风险,并呼吁央行大幅减息的众多学者专家,在6月后就开始以环比数据为依据,对通胀风险表示担心,有人甚至预测或呼吁央行尽快加息。

  但有趣的是,到8月下旬,百度通胀指数再度下跌,原因可能是肉价涨幅趋缓,部分地区的肉价甚至下跌。而且肉价上涨并没有如2007年那样快速传导到其他消费品。从全球范围来看,尽管世界各国央行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大力推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货币传导机制不畅,并未快速转化为信贷投放和有效需求。另外,因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产能过剩,有效抑制了全球各类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因此,在我们看来,2009年至2010年的通胀威胁并没有那么大。即使2010年有基数原因,按年同比的CPI或会一度高于3%,按年同比的 PPI甚至在4%以上,但经过2009年上半年的全球价格反弹后,各类商品价格也可能会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阶段。对中国来说,对通胀保持警惕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是,也不可杯弓蛇影,担心过度,在中国经济尚未完全企稳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在现在和将来,百度通胀指数或许能为政策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为美银美林证券经济学家
添加一条新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标签云|手机版|科技先生 ( 京ICP备07036130号 Powered by Discuz! X )

GMT+8, 2024-12-12 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