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inghuaren001.blog.163.com/
京华时报“变天记”
当前的京华时报,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
国庆节后,京华时报总编辑朱德付带薪休假暂时离开京华时报平台,总编辑事务交由吴海民社长处理。吴海民社长与两位副总编辑作为编委会的三个成员,对报社采编部门行使各项权力。
我们期盼这个新的“三人小组”能够带领采编人员继续研究业务,将京华时报办得更好。但可惜的是,京华时报“变天”了,我们看到的是党同伐异,风雨飘摇。一个具有良好业务气氛的平台成了杀人如麻人人自危的“刑场”!
一,京华时报到底发生了什么
现将国庆节以来,京华时报内部发生的真相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采编平台人人自危
目前,京华时报采编人员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事变革。
朱德付总编辑在岗时狠抓业务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业务骨干。这些骨干是京华时报采编内容的核心保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吴海民一直将这些跟随朱德付做业务的人员视为“眼中钉”,在朱总要辞职的消息传开之后,就有内部传闻称吴社长将大开杀戒,清除异已,控制权力。
但我们怀有美好愿望,我们不相信小道消息,我们希望,吴社长是一个明智、大度的社长,编委会也应当是主张正义、凝聚人心的编委会,在报纸涨价、竞争格局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京华时报应当团结稳定,力求创新,用好人才,踏踏实实将业务做好。尤其在朱德付总编辑还没正式办理离职手续的情况下,吴社长更应当带领两个副总编辑,一心一意抓业务,研究问题和市场对策,在考虑清楚之后,待明年适当时候再进行妥善改革,以实现报纸新的发展。
可惜大家的想法不无天真。从朱德付离开这个平台的第二天开始至10月27日,编委会就以各种名义改组了消费部、财经新闻部、房产汽车部、技术部、校对部等部门,新任了财经部、技术部、健康周刊、校对部等部门的主编、主任或副主编、副主任。其间,因为强行取消一些版面、部门,导致5位部门主任或副主任接连被迫离职或下岗,造成采编中层骨干的大量流失。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失望而走的部门主任,都是朱德付总编辑花费多年心血培养的业务骨干,他们为京华时报的创办和崛起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努力。尽管编委会打出各种各样的借口,但全报社的人都明白,这不是做业务,而是人事斗争,目的就是清除朱德付自京华时报创刊7年来培养的业务骨干。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部门仅仅是杀戮的开端,社内传言称,编委会还要对出版中心、新闻中心等其他部门陆续进行大规模改组,以确保各部门负责人是“亲吴派”。这导致很多部门负责人无法安心工作,有些已明确表示只要编委会“乱来”,将随时辞职。
2,编委会不讲“规矩”
编委会对很多部门进行改组,打着各种旗号以说服群众。但让大家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的是,新任部门负责人,到底是谁说了算?是个别领导还是编委会?是领导意志还是群众声音?
在健康周刊的改版中,吴海民直接任命一位表现一直很平常的女同志为副主编,并下发红头文件确认;
在财经新闻部改组中,虽有民主竞聘的程序,但这个竞聘只限定财经部员工参加,让很多局外人才十分失望,而且这次竞聘既不唱票又****评议结果,最后还是编委会事后指定一人为财经新闻部主任,令平台哗然;
在技术部、校对部等部门改组时,编委会同样没有进行京华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的竞争上岗、民主评议的用人程序,又是直接下发决定,指定相关负责人。
这种任用干部的程序让平台群众很不满。编委会想用谁就用谁,想废谁就废谁,三个领导一碰头,就可轻松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请问,这样的报纸,民主哪去了?规矩哪去了?这与一言堂又有什么区别?!
这样兵荒马乱的平台,怎能让人安心工作?!
二,京华时报编委会到底是什么样的组织
没有了朱德付的编委会,已经沦为一个社长和两个副总编辑生杀予夺的权力工具。编委会现有三人本来就瀣沆一气,朱德付在时,三人还有所顾忌,现在好了,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为所欲为。
京华时报编委会的问题由来已久,3:1的结构已经让朱德付无法做事(我们认为,这应当是朱德付离开京华时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利益同盟下,现有三人总是能够抱成一团。在朱德付离开采编平台之后,三人一致同意清除朱德付培养的骨干,自在情理之中。因此,编委会每隔一两天就开一次“重要会议”,短短十几天中,下发的关于人事问题的决定就达十项之多。
如此快速的任免节奏,闻所未闻!
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即是编委会已经异化为三人利益集团,他们要传递给普通采编人员的核心信息即是:京华时报平台已经为我所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其实,在广大群众看来,编委会的这些作法令人气愤并感觉可笑。按说,无论“杀人”与否,在现实情况下,京华时报采编内容理应听从编委会的领导。大家都是做业务之人,只要编委会作风正派、举措得当、业务过硬,群众自然会心服口服,自觉接受编委会的正确领导。
何必搞得报社杀气腾腾呢?!
这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编委会成员心术不端,心胸狭窄,而且缺乏自信。
所以,群众最近私底下送给他们的形容词是:“愚昧”、“疯子”、“暴君”、“傻瓜”、“混蛋”。
京华时报的很多老员工都大致知道这个“三人小组”的来历:李副总编是吴社长的河南老乡,当年空军报的战友。吴社长当年在原《引进时报》时手下有个实习生叫廖某某,廖某某的老公即刘副总编。当初吴社长第一想法是安排廖某做副总编的,只是廖某推荐了刘副总编。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三人小组”格局。
这些人七年来不学无术,民间有说法“全报社的人每年都在进步,惟有这三个领导原地踏步”。他们每年拿几十万年薪,几十万奖金,几十万报销额度,何德何能啊?无非都是吴社长对他们的恩赐。七年来,人民日报社也未对两个副总编做过考核和评议。现在,“三人小组”披着合法的外衣,动辄以编委会的名义大发淫威,试问,这样的编委会到底代表谁的利益?
这是一个极不合格的编委会,是无法担当京华时报采编重任的编委会,自然也是群众无法接受的编委会!
三,京华时报编委会到底懂不懂业务
朱德付自京华时报创刊伊始便大力倡导的事件性新闻理念,一直被京华时报奉为办报的法宝,也为全国很多媒体所推崇。京华时报创刊七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如今已是北京第一都市报,也证明朱德付这一新闻理念的正确性。七年来,这种理念已经根植于广大采编人员的内心,无论京华时报如何创新,都不应当离开这个基本新闻理念。
但是,朱总离开的当周,就有副总编辑提出,鼓励大家去发现一些现象。这就是京华时报绝不能容忍的现象新闻。吴海民社长在第一次值班的当周,也提出一些观点,与原有的理念迥异,对版面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见也让编辑感到很为难,甚至有编辑气愤地提出,不愿跟这样的老总值夜班,并私底下提出辞职,最后被主任劝服。
也有耿直的员工实在难以忍受,就在编前会上公开“放炮”,怒称:“我们是按新闻理念办报还是按老总喜好办报?!”
现有编委会三人中,吴社长只在过年过节时象征性地签几天版,另外两个副总值一周夜班后就休息两周,对分管业务不闻不问,脱离一线,不学无术。
因此,群众怀疑编委会的业务领导能力,也在情理之中。
四,他们到底要干什么
朱德付总编辑离职非常突然,我们相信他一定有难言之隐。理解朱总的骨干在得知朱总要走时,也纷纷表示辞职,不愿与吴等为伍。朱总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耐心的说服,希望他们能够留下来,听从吴社长的指挥,继续为京华奋斗。朱德付一直强调,这个报纸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是人民日报社的。他希望以其一个人的离开换来京华时报之稳定,哪怕只是半载的和谐,对这张报纸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据说朱德付在离开平台前曾与吴海民作了诚恳交谈,希望在他离开之后,吴社长能够从长计议,从报社稳定和发展出发,留住人才,善待大家。投资方北大文化集团有关领导也向吴海民提出相应要求,吴海民当时都满口答应。
但没想到,朱总前脚刚迈出报社大门,吴社长就公报私仇,和两个副总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血洗异已。一些业务骨干为了尊严和荣誉,最终还是没有听从朱总当初的劝服,做出了辞职的决定。
据说,编委会对财经中心、出版中心、新闻中心的改组是铁了心的,其目的就是清掉所有“亲朱派”,全部换成“亲吴派”。而且,根据大家的观察和判断,一旦吴社长摆平了采编层面,就会掉转矛头直指经营层面,最终实现唯我独尊的终极目标。那样,无数采编人员和经营人员苦苦奋斗而来的京华时报成果,将沦为吴一人的“ 个人私产”或编委会三人的“团伙私产”,京华时报的前程就会在极短时间内被白白断送,人民日报社的一项伟大事业将就此终结!
五,京华时报的民意到底是怎样的
共产党一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民意,在任何时候都是最伟大的力量,也只有民意才能真正代表公平与正义。尤其在这种特殊时期,民意绝不允许亵渎!
几个月前,人民日报社来调查吴海民社长的情况,准备将其由副局级升为正局级干部,听说此消息后,采编层面的部门主任自愿签名加以抵制,80%的部门主任签名表示了反对意见。在人民日报人事局主持的当天投票中,全报社30多人参加(包括采编、经营、行政部门,只允许中心主任级别的“高级干部”与会),尽管采编部门只有5人有投票权,但吴海民最终只获得了微弱半数的得票率,可见其在整个报社的口碑。作为堂堂的一社之长,为什么只有如此之低的支持率?!
这是民意使然!
在传出朱德付总编辑要离开的消息时,京华时报采编平台上传递着一张大大的签名纸,建议人民日报社留住这个功臣,上面写满了普通记者和编辑的签名。
这是民意的力量!
朱德付提出离职后,吴海民匆匆召开全体中层干部会议,兴奋地正式宣布“朱总马上搬家”。此会议冷漠到没有邀请朱德付出席,吴的言行举止让广大中层干部感到心寒。在这次中层干部会议上,不少中层干部泪流满面!
这是民意的自然流露!
正义存于心间,民意不可杀戮。很多员工在私下交流时已经出离愤怒,他们看不下去,一个好端端的报纸难道就这样被糟蹋!他们仍旧在呐喊,仍旧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这张报纸的热爱,以及对正义与良知的呼唤!
民意,不会在沉默中死亡,只会在沉默中爆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希望京华时报编委会“三巨头”能真正读懂这些字背后的深意!
京华时报社部分采编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