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光
今年是一个“多事之秋”,互联网业更是“热闹非凡”。而近来最夺目的事件,当数“百阿大战”。
我不是IT从业人员,但营销工作的习惯决定,我对于各行各业都充满关注。对于IT业界,我最能代表一点专业性的,也就是从营销的角度去评析。而我营销,也不过是半吊水,用凌平的话说,我只不过是半个营销人。所以,对于华硕和百度,我都只是浅浅的谈一谈我的个人观点。
对于百度的公关,我是彻底的绝望。以前百度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民族骄傲”,但现在,我只能定性为“扶不起的阿斗”。作为一个评论人,事实上不应该戴这样的有色眼镜,但百度让我不得不戴上眼睛去琢磨。尤其是百度这样一家上市公司,高科技企业,公关策略如此糟糕,让我不得不“班门弄斧”。
先说说之前的“三鹿门”,百度既然承认与三鹿公关代理公司有过接触,为何在回应之时要将矛头转向阿里巴巴呢?百度当时的想法很明确,就是要将舆论引向阿里巴巴,将“三鹿门”的关系牵扯到阿里巴巴身上。可是,“三鹿门”能和阿里巴巴牵上关系吗?显然,那是不能的。百度意欲制造一种假象,那就是百度“三鹿门”是阿里巴巴在作祟,事实上百度与“三鹿门”没有关系。可百度摆这一出,就很明显表露出了“栽赃嫁祸”。
为何这么说呢?公众指责百度是收了“保护费”。而百度公关如何回应呢?如果百度公关人员都学习过公共关系学的话,就应该站出来说明情况,而不是将主题定位指责阿里巴巴。如果百度在第一时间解释情况,就不会引来后面的非议。但百度的公关人员的主题是声讨阿里巴巴,而非正面回应公众关注的“黑金问题”。公众在百度身上找不到要的答案,能就此罢休,受百度的引导将矛头对准阿里巴巴吗?事实证明,公众并没有愚蠢到将矛头对准阿里巴巴。恰好相反的是,一场本来不会引爆的公关危机在百度公关人员的“维护”下,顺利的引爆。
百度“三鹿门”公关危机的引爆,完全拜其公关人员所赐。在遇到可能发生公关危机时,公关人员的职责是努力维护企业与公众对话的桥梁,保持与公众对话的渠道畅通。而百度公关人员在做什么呢?在即将引发公关危机的时候,百度公关人员忙着与别人互掐,将最核心的问题忽略了。核心问题是百度有没有收“黑金”,而百度的回应却没有针对核心。这样一样,公众对百度的“保护费”的印象即可加深,对于百度更为不齿。一时之间,公众的舆论全部倾向与百度收取了“保护费”,为三鹿删除了一些新闻,再加上一些抓图对比,百度千口难辩。
在这个时候,百度危机公关进一步失误。百度依然坚持和阿里巴巴对掐的同时,在回应上过于“打官话”,让公众从书面回应中挑出了毛病。百度,顷刻之间成为公众心中互联网的“黑老大”。虽然百度声明没有收取三鹿的“保护费”,但公众顺着话题将猜想转向其他企业。百度只是说没有收过三鹿的“保护费”,难道就没有收过其他企业的保护费?这些是商业机密,我是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公众已经充满了怀疑。公众的怀疑,就是认定。认定百度收取了许多企业的“保护费”,搜索信息失去了信任的价值。那么,对于失去信任的搜索信息,公众还敢使用吗?到这一步,百度的公关危机已经到了边缘线上。
应该感谢微软,感谢微软搞出一个“黑屏事件”,让公众的目光瞬间转移。因为“黑屏事件”,公众的枪口从百度身上转向了微软。
但是,风头刚一过,百度不知道“吃一堑长一智”。在之前的形象已经够败坏了,还加上一个“造谣”的名声,百度的公关人员都是干嘛的呢?那封“造谣信”是从百度公关部发出,百度之前没注明是自己的“猜测”,在报道出来之后,才回应那非“官方”,上演了一幕小丑剧。个人认为,百度应该从“三鹿门”中吸取教训,重整公关部门,调整公关策略。但是,百度却没有那么做。在“黑屏事件”刚过之后,百度公关部又将百度推向“水深火热”之中。个人认为,就算阿里巴巴告诉了百度,资金链断裂了,那新闻也不该从百度出。何况,百度只是从阿里巴巴停止投放广告“推测”其资金链断裂,可信度显然并不高明。而百度的公关手段,显然再一次显示出了百度的公关策略失误。
阿里巴巴是百度的客户,客户停止广告投放不需要任何解释,何况同时互联网企业,商业秘密总还是需要的。百度公关部门应该做的是挽回之前的形象,维护好企业与公众沟通的渠道。可百度公关人员真的有点“不务正业”,竟然想到给阿里巴巴造谣生事。作为一个公关人员,应该很清楚。打击对手应该用高明一点的手段,就算是陷害也要做到十分周密。可百度公关人员在陷害的时候,采用如此低劣,令人不齿的手段,不得不让公众将矛头再一次对准百度。公关最忌讳的是脱离事实,百度公关就犯了最大的忌讳。到头来,羊肉没吃到沾了一身膻。
站在风口浪尖的百度,挑起了这一轮的“战争”,对自身有没有益处呢?显然,看不出半点有益之处。老祖宗早就说过:损人利己的事情少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不做。这一轮的“百阿大战”,百度显然就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甚至,损人更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