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云
2009-4-10 19:48:42
问题二:客户究竟在谁手中?
今天的中国媒体都需要拷问自己一个问题:客户究竟在谁的手里?比如在笔者所接触和采访的众多电视媒体中,来自4A公司的客户最高占到其广告经营额的80%左右。这些4A公司手中掌握着绝大部分在我国进行广告营销活动的一线品牌,同时越是国际化程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往往越倾向于选择国际 4A广告公司或专业媒体公司为自己进行媒介选择和媒介投放。由于媒体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往往不够直接迅速,所以很多信息无法传递给广告客户,而是要通过代理公司来转达,这样一来,媒体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变得逐渐疏远,而且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信息交流都被代理公司所把持,媒体明显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客户因为战略选择的关系需要专业的广告媒体公司来为自己抢占全国市场,媒体也需要尽力维系好与代理公司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服务客户。如此一来,客户自然就集中在了日益庞大的广告媒体代理公司巨头手中。 以目前中国媒体打交道较多的几大传媒公司为例,实力传播和星传媒体共同隶属于法国阳狮集团,而传立、尚扬、迈势、竞立共同构成的群邑则是 WPP的子集团。实力传播所服务的客户包括中国移动、立白、蒙牛、欧莱雅、上海通用汽车、南孚电池、惠普、西门子电气等等。而在群邑旗下,传力媒体拥有的大客户包括:联合利华、摩托罗拉、IBM、雅芳、柯达、百事、卡夫、GSK、百胜餐饮、吉列等;迈势中国在成立之初,就已经拥有联想、平安保险、荣威汽车、红牛饮料及统一集团等重量级的业务,并在其后的18个月中,获得如伊利、交通银行、Versace、宝格丽等22个国内/国际大品牌;尚扬媒介在中国的客户主要包括高露洁-棕榄、箭牌、索尼、香奈尔、中外运-敦豪、索尼爱立信、奔驰和宜家等;竞立媒体也掌握着诸如宝洁和中粮集团这样实力雄厚的广告客户。众所周知,这些品牌全都是中国媒体广告投放排行榜上的重要客户,尤其对于一些本身实力较弱的媒体来说,可能其中的几个客户就会占据其广告收入的半壁江山,动辄牵连全身,损失一个就有可能大伤元气。 说到这里必然会有媒体反驳:只要自身实力足够,品牌够响,客户自然会选择我们,广告媒体代理公司也只是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无法真正影响客户的选择。诚然,这也是一种真理,但是随着客户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我们不得不对其选择和判断的变化做一定的研究,而这就带来了我们下一个要自我反省的问题。 问题三:您感觉到广告主的变化了吗?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广告主研究所近年来一直在进行的广告生态调查,很清楚地反映了我国广告主在媒介选择、媒介投放和营销推广等方面的选择变化。 媒体选择与投放的偏向转移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广告主的媒体选择可能性越来越多,广告学院广告主研究所2008年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广告主的媒体广告投放费用中电视媒体占总体投放费用的28.7%,比2007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报纸媒体的广告投放费用2007年所占比例为19.4%,2008年下滑到18.3%,同样下滑了10个点;与此相对的是,新媒体的广告投放费用在2008年为19.0%,比2007年增加了7%左右。从这个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2008年传统媒体下降的份额很大一块被新媒体所消化了。广告主对于新媒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广告媒体选择偏向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转移,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是整个传统媒体客户流失的一个大环境与背景,也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而4A公司对于新媒体的关注则在进一步将广告主从传统媒体身边带离。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广告主对于4A公司究竟有多大的依赖程度。 媒介信息获取与决策依赖 与十年前相比,现下的广告主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依赖代理公司,代理公司对于广告主来说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工具,而是必不可少的经营伙伴。在"与媒体进行沟通的渠道"这一项调查中,39%的广告主选择了"广告媒体代理公司"这一选项,选择"媒体推介会及招标会"的只有19.5%,我们不得不承认,代理公司已经成为大部分广告主获得媒体信息的重要途径,甚至远远超过了媒体本身。 在"与广告公司的合作情况"调查中,"与多家广告媒体公司合作的"这一选项的比例从2007年的63.6%跌落至2008年的 26.2%;"与同一家广告媒体公司合作"的比例则从2007年的14.4%上升到2008年的41.5%;广告主通过广告媒体公司投放的媒体广告费用占总媒体购买费用的38%以上。 综合这些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广告主从传统媒体投放逐渐转向新媒体的同时,也越来越倾向与同一家广告媒体公司合作,而这些公司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告主的媒体投放和沟通。面对这样的数据,我国的媒体不得不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面对来自这些广告媒体公司的压力。客户究竟在谁手中这一问题值得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营销计划偏向转移 在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数据:从2006年至2008年的连续三年对比数据中可以发现广告主选择综合代理公司的比例从 32.2%上升到45.5%,其中跨国广告公司占据了16%以上的分额,创意制作水平、整合营销传播能力和市场调查及数据分析能力成为广告主最为看重的广告媒体公司的能力。而面向消费者的终端推广、公关活动、中间商推广等等其他推广宣传也逐渐受到广告主的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告主媒体投放费用的下滑。而能够帮助广告主实现这些层面推广和活动的通常不是媒体,却是综合性的广告代理公司。甚至有媒体经营者曾经向笔者介绍过这样一个例子:4A公司找上门来要求媒体帮助其广告主解决一些与政府沟通的障碍。也许正是这种360度全方位、24小时随传随到贴身管家的角色使得广告主越来越离不开这些代理公司,这也许也是广告主对这些公司产生一定依赖的一个原因。 问题四:广告传播巨头究竟从哪些方面影响着您? 在问了自己以上三个问题之后,相信媒体经营者都能或多或少的了解到媒体与代理公司之间有一种怎样的关系,然而这还远不是我们今天在此讨论的重点。世界排名前五的广告传播巨头包括宏盟集团(奥姆尼康)、WPP集团、IPG集团、法国阳狮集团和电通集团,而这些广告巨头与我国媒体经营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他们到底从那些方面影响着您?这是我们要问自己的第四个问题。 以媒介代理和购买作为敲门砖 媒介购买公司是从事媒介信息研究、媒介购买、媒介企划与实施等的独立运作的经营实体。媒介购买公司所提供的服务范围跨越广告公司媒介业务和媒介的广告经营业务,是联系二者的中介实体,成为专业从事有关媒介营销活动的资源的整合者。正规叫法是"媒介专业代理商"(Media Buying Network or Media House or Media Specialist or Media Agency),区别于传统意义上被称为"全面代理公司"的4A广告公司,兴起于欧洲,以60年代法国凯络国际媒介公司(Carat International)成立为标志。除了为客户提供集中的媒体购买与投放计划安排之外,这些广告公司还收拾数据及研究工具,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给客户,形成一系列的客户服务流程,赢得了稳定的客户群体,并且以其专业性获得客户的信赖。1996年,盛世长城媒介部和达彼思广告公司媒介部合并成立实力传播,成为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媒体购买公司。全球化的进程以及中国加入WTO的脚步,都将中国本土的传媒广告行业推入了世界竞争的残酷格局之中。 全球十大媒体代理公司中,WPP旗下的子集团群邑集团下辖传立媒体、尚扬媒介和领先媒体;星传媒体与实力传播则隶属于宏盟集团;麦肯和 Initiative则同属IPG麾下。相信中国的媒体经营者对这些名字一定很熟悉,但是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独立作战的公司背后是一艘艘航空母舰。媒体代理和购买是这些广告巨头与我国媒体发生直接关系的第一步,也是影响力产生的重要来源。在媒体购买方面,我国媒体已经被这些广告巨头旗下的媒体购买公司所掣肘,而这也还只是广告巨头对我国媒体影响的一个层面而已。 掌控数据监测领域造成媒体依赖 在笔者对我国数家电视媒体广告部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大家都对4A公司的所谓"点成本"恨之入骨。明知道这些数据对自己很不利,而且往往不能够适应中国的媒体实情,然而又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来扭转这种不公平的局面。对于国际一线品牌客户来说,这些数据相当重要也相当受认可,中国的一众媒体就这样有苦说不出地处于了劣势地位。在广告主研究所的广告生态调查中,也有高达43.1%的广告主都将"媒体的视听率/发行量"作为广告媒体选择的主要依据,足见数据对于媒体和广告主的重要性。 提起收视率数据检测机构,央视索福瑞和AC尼尔森是最常被提及的两家,他们的数据让很多媒体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购买,仿佛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走入"专业"的行列。不断要求专业化科学化的并不只是媒体,早在上个世纪,这些广告传播巨头就已经开始着手自己的数据研究版图建设:1995年WPP集团成立Kantar集团,作为集团内部研究部门的母公司;2004年集团创立全球电视收视率调查公司"AGB尼尔森媒体研究";2008年索福瑞(TNS)集团被收购,并入Kantar旗下使得Kantar由此成为世界第二大的市场研究集团。将这些信息并列在一起,相信会令很多媒体经营者咂舌,而这似乎也能够解释最近风传的索福瑞将推出中国电视收视率市场的消息--既然都已经是一家人,又何必在同一块市场上争个你死我活,中国的电视收视率市场尼尔森一家独大的局面也许并不远了。走到这个地步,如果还觉得这些广告传播巨头之事只需"高高挂起"的话,那么就多少显得带有一点自欺欺人的意味了。用某卫视广告部主任的说法就是:现在连秤砣和准心都已经掌握在别人手里了,要想在谈判议价的过程里占优势又谈何容易。 利用综合性服务加强广告主黏着度 当然,在现下的广告主面前,摆着无数种选择,传统广告服务(Advertising)、媒介购买投资与管理(Media Investment Management)、 市场调研与咨询(Information, Insight & Consultancy)、公关(Public Relations & Public Affairs)、品牌识别服务(Branding & Identity)、健康传播(Healthcare Communications)、全方位营销服务(Direct, Digital, Promotion & Relationship Marketing)、精准传播(Specialist Communications)等等,而这也恰恰是国际广告传播巨头所涵盖的经营范围和领域。广告巨头们利用完备的组织机构设置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广告主提供的是一个真正全方位的服务,每一项都专业,每一项都是当下的媒体力所不能及的。而这些全方位的服务必然加深了广告主的黏着度,阻断了广告主与媒体之间的直接联系。另外,随着数字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媒体资源的紧缺趋势的严重性,,这些广告巨头们开始着手抢占新媒体市场,强化在"自有媒体"方面的力量。 从2006年开始,实力传播推出Zed digital(台湾译为"人来人网数位行销"),是横跨媒介策划、购买和创新整合行销策略的专有工具和技术,取得巨大的成功。到了今天,实力传播已经利用这一工具全力开展一种互动式的数字行销,服务内容从在线媒介、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营销到技术的发展和监管、互动亭、指示牌、广告、电子商务、零售,以及个人电脑、手机、OOH(户外)和电视平台等。所以,当我国的传统媒体踌躇满志的进军新媒体领域时,要面对的是同样的竞争者和竞争劣势,这些巨头以其国际化的视野和优势,似乎永远都比我们看得更远走得更早,能够为广告主提供的服务似乎永远都更多更专业。我国的媒体经营者究竟要如何看待这些以往被忽视的巨头们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下一项新的议题,而且必须尽早提上工作议程中来。 问题五:您是否能完全依赖本土广告公司改变现状? 当然,也会有人说,本土的广告公司也不是吃闲饭的,省广、三人行这样的公司同样能够在我国的广告媒体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来,等到中国本土广告媒体公司成长起来时,这些广告传播巨头的先期优势就会消失,那时候对中国媒体的威胁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退。关于这一点,这些国际巨人们也并不是没有想到,如同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一样,大规模的兼并和收购是他们扩大自身版图的一条捷径。 首先,这些广告巨头毕竟与中国本土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另外内部经营成本也非常高,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他们纷纷选取了"并购"的道路,利用本土广告公司的文化融合度和低运营成本来作为逐步占领中国市场的快捷方式。维传凯普传播机构(W&K Communications)曾经是中国最具专业实力的本土综合性广告传播集团之一。其获得的奖项包括"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本土广告公司100强" (2005-2006),五星钻石奖(2006),"中国广告长城奖"(2004─2008),"中国创意50强"(2004─2008),及"中国艾菲奖"(2005─2008)。该公司主要客户包括蒙牛乳业、宇通(客车)、好利来(食品)、太太乐(调味品,雀巢集团成员)、中粮集团(粮食)、中国石化、PICC(保险)、青岛啤酒、国航、达利园(食品)等。2008年12月2日,阳狮集团将其收购,成立"李奥贝纳维传凯普",使之成为李奥贝纳大中国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也仅仅是众多本土广告媒体公司被并购的案例之一。 再来看我国广告公司的发展情况,本土广告公司要想撑起我国广告业的半壁江山目前来看还不可能。从1992年-2007年我国广告公司营业总额前十名排名来看,1992年-1993年进入前五名的均为本土广告公司,外资公司中1992年只有电扬广告公司(第八名)、1993年只有盛世长城(第六名)跻身前十名。然而从1996年起,外资广告公司几乎独揽了我国广告经营总额前五名的所有席位,并且在1996年起,前五名的席位都被外贸公司占据,6~10名里中国本土广告公司也只能占据2~3个席位。截至到2008年第三季度,根据部分公司财报数据统计,在数量上占99%的本土广告公司,其经营额仅占专业广告公司营业额总数的0.4%。在数量上占0.4%的外商投资广告公司,其经营额竟占我国专业广告公司总经营额的21%。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句话在我国的广告业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印证。 我们不难发现,本土广告公司和媒体代理公司在面对外来竞争时已经存在较大的压力,短期之内尚无法改变外来广告媒体代理公司在我国媒体广告业占据强势的局面。也正是因此,我国媒体如果想要在短期之内期待本土广告媒体公司能够战胜外来广告巨头似乎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与媒体经营者所打交道的这个对手的实力其实远远在我们想象之外。 面对这样的局势,一句"狼来了"显然已经不足以形容,中国媒体要面对的可能是一场飓风海啸般的袭击,暴风雨前的宁静已经太久太久,久到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这背后埋藏的危险。中国不得不走上国际化的道路,中国的媒体也无法避免,必须带着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来看待当今的局势与媒体环境。坐井观天的结果是永远不能真正跟上时代的浪潮,今天我们必须反问自己,究竟在和怎样的角色打交道。 |
GMT+8, 2025-1-22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