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界

英特尔“撤离”上海滩 至少1200人失业

更要命的是,刘敏从上海与成都员工的工资对比中发现,上海的人力成本比成都高出 30%~50%。她现在最担心的是英特尔撤离的“示范效应”:“一个工厂的撤离跟一个办公室的撤离意义不同,影响还会扩大。半导体产业本来就是密集型产 业,英特尔这样的巨头走了,其他企业很可能也会陆续迁出。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如果那样,明年我们就面临的是转行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学习适应新的行业了。 ”

英特尔对半导体产业的“示范效应”,用英特尔成都建厂后的发展情况最容易证明。

“英特尔去成都之前,那个工业区几乎是一穷二白。英特尔西进成都之后,不仅把自己的上下游企 业带了过去,更是带动了其他半导体产业往那里集聚。”一位离开了英特尔公司的员工分析称,英特尔之后,成都成功地引进了中芯国际、马来西亚友尼森集团、美 国芯源系统等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成芯半导体8英寸晶圆制造、莫仕连接器、京东方科技集团等IT生产企业,同时还带动了成都IC设计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相关的服务配套行业也被带动。UPS、DHL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相继在成都设立分公司或开展业务,成都当地的物流、运输、货运代理企业都应运而生。数据显示,2007年,英特尔成都公司进口12亿美元,出口8.4亿美元,均位居四川省第一。

作为对上海市政府的“安慰”,长袖善舞的英特尔在宣布撤厂的同时也宣布增加1.1亿美元的注册资金。“注册资本没有实际意义,不是一定会投资,也不会给员工加薪,更不会对当地税收有影响。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安慰。”前述离职人士称。

中国区“纠错”:危机是最佳时机

英特尔浦东工厂的关闭虽然有些突兀,但看起来,该决断的 做出并非仓促出手。数位英特尔北京的内部员工都表示: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外界多,很多新闻都是从网上看来的。可以确定的是,浦东工厂的相关决策都是由总部直 接做出,“中国区的管理者可能会影响一点点方向,但他们做不了决定。工厂的总经理也是总部派来的。”

但有聪明人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2003年宣布在成都建厂,而且新厂的功能与上海浦东工厂 的功能一样,只是一些产品线不同。”前述英特尔离职员工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他当时就料到合并是早晚的事。那时候就有些人担心自己随时有可能丢掉饭 碗,所以已经开始动手寻找新的工作。不同的是,那时经济形势好,找工作算是跳槽,找到一个同等水平甚至更好的工作,并不难。

“现在把两个工厂合并确实时机比较好。由于整个市场疲软,上海和成都的开工都不足,这种情况下合并,成都应该可以满足英特尔在华的生产需求。”上述员工说。

显然,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比英特尔想象的要大得多。2008年10月,英特尔总裁欧德宁访华时还坚称:英特尔不怕金融风暴。但欧德宁在一份内部文件中坦承,2009财年第一季度,英特尔有可能遭受20多年来的首次亏损。

不乐观的财务数据和不见好转的市场形势,使得英特尔大连新建的亚洲第一座晶圆制造厂的前景也变得不确定起来。25亿美元的投资,约是英特尔2008年第四季度净利润的10.7倍。

一些分析人士已经对英特尔大连工厂能否建成表示了疑问:“大连工厂也延迟了,已经装好的设备就先放在那里,人员已经停止招聘了。”

回首英特尔中国建厂的布局史,在过去中国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十几年中,英特尔确实抓住了中国制 造成本低的优势,同时顺应了中国政府的发展策略。用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的话来说:上海浦东大开发,我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发浦东,英特尔是第一家进入浦 东外高桥保税区的大型的生产型企业,现在还是外高桥保税区里最大的一个外商投资企业;此后,西部大开发,我们决定去西部,就到了成都;国家倡导振兴东北, 我们又去了大连投资。

但成功本土化的同时,浦东工厂和成都工厂的功能重复,却让英特尔目前的中国布局不尽完美。现在,经济危机给了英特尔一个“纠错”的良机。

“上海工厂的设备将来会慢慢迁到成都去使用。但将来市场好了,成都是否扩建很难说。因为中国已经不是制造成本最低的地方,英特尔很可能会向更好的地方去投资。我们觉得很可能会投向越南那种成本更低的地区。”刘敏分析说。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董军)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