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TechCrunch:为什么中国还不能是下一个硅谷

做为硅谷创新构架一个环节的TechCrunch目前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互联网老板阅读的网站,该网站记者Sah Lacy带着考察中国市场情况的任务前段时间在中国待了两周左右,在上海广州北京分别见了许多活跃的互联网创业企业家。在她的众多采访中均谈到了中国目前 与硅谷爆发初期类似的争论。

在结束于中国的访问后,她就中国目前经济现状与硅谷爆发期初期的比较写了一篇评论,译文大致内容如下:

自从我上周从中国回家,就听到诸如用“硅谷第二”、“就像硅谷曾经那样”等词汇来形容中国近 年来的创业企业。尽管中国近年来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资金实力也比过去雄厚,新星企业不断涌现。但我并不认为中国会是下一个硅谷。实际上,中国目前的情 况与我以往所见的有这很大的不同。

如果你认真思考一下就知道,硅谷的发展速度并没有人们所认为的那么快。不容置疑,在短短数年 内能从白手 起家发展成为数十亿美元的规模的这样一种企业发展模式对于美国其他领域来说,似乎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这些创业企业大多都是门外汉。尽管硅谷有一些非常 年轻就登上杂志封面的创业者,但许多人花费了超过30年的时间才迎来了自己的“纳斯达克时刻”,还有那些奋斗时间更长却没有能上市的公司。

甚至是谷歌和Facebook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在基础设施构建领域内的积淀上取得突破 性的成就。在这里我所谓的“基础设施”不仅仅是指技术层面的基础设施,如芯片、路由器、开源架构(Open Source Stack)等,还是指硅谷层面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可以使得那些早上在享用早餐时迸发出的构想,能在中午就创建一个公司出来。硅谷在景气荣衰周期变化( boom-and-bust)几十年的循环中,才建立了复杂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人、律师、商业条款、会计方法和最佳行为方式等一套体系,使新进入的企业 家受益。然而这些东西对于那些在硅谷里跳华尔兹的企业家来说却不以为然。

让人感到震惊的是,美国企业界过去数十年发生的一切当前正同时在中国发生,包括50年代电视和媒体工作室的蓬勃发展,80年代市场的贪婪,互联网泡沫的出现,IT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目前的Web2.0和绿色科技创新等。

试想一下:电子商务掀起热潮的同时,电视购物也炙手可热,网络广告领域同时也涨势喜人。不仅 如此,中国的娱乐业和盗版也在复制美国的情况:当好莱坞将互联网看成是自身合法业务的威胁时,中国的娱乐行业却在盗版猖狂的时代中刚开始起步。没有人会认 为每个人都会购买正版CD,因此他们要赚钱就必须另辟蹊径。当前的中国奇迹并非仅仅来自于市场的规模,正是众多“新”“老”经济实体在相互影响下彼此成熟 的速度以及网络大肆宣传的效应使得中国见证了经济增长的奇迹。

目前中国涌现了众多新星公司,这些体系目前正在构建其自身的硅谷基础设施模式,不过在数十年 的创业过程中,中国创业企业并未有所积淀。专家表示,中国目前至少还有200亿美元的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律师事务所DLA Piper的Rocky Lee则指出,如果考虑到天使投资人、非官方基金和本地基金,这一数字还将翻一倍。

这就是为何将中国称为“下一个硅谷”并不能反映出中国最真实的情况。硅谷没有经历过中国市场 上这样的情况,而中国也不会对硅谷造成冲击。从各方面来说,硅谷的稳健发展比中国更健康,但同时也缺少激情。在未来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中国市场的混乱将 会给企业家带来损失,但同时也将帮助很多人赚钱。

需要指出,通过“并行”方式开发产品和通过“串行 ”方式开发产品的创业企业是存在区别的。对前者来说, 你可以筹集大量资金,雇佣一支程序员队伍,同时开发所有产品。但对于后者来说,每次只能开发一款产品,并证明这款产品是有效、能够赚钱的,然后再筹集资金 开发下 一个产品。当经济繁荣、投资泡沫出现时,并行方式的企业会增多。而当资金紧缩时,串行方式则成为流行。并行方式总是让人感到兴奋,但串行方式则是更理性 的。

硅谷创业企业的发展往往更倾向串行方式。总是有局外人能够把握住诸如绿色科技和Web2.0的发展等这样的机遇。那些高增长的行业往往都会成为投资者和企业家关注的重点,直至一些企业脱颖而出,但在此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都会失败。于是他们会等待下一次机遇降临。

中国则是以并行的方式发展。拉动中国经济的马车一直都向前运行,并且是向着各个方向。正是这 种混乱的模式将会对企业家造成伤害,但这同时也是现代经济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任何有雄心壮志的企业家都无法忽视中国市场。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在中国的欧美 公司在最初两年的获得成功发展后,愿意继续在中国市场上投资的原因。

考虑到这些因素后,我们可以知道,与以色列和欧洲企业不同,中国创业企业更加关注内部市场。 前者在建立的第一天就需要以全球的眼光来思考,以便获得足够大的市场。但在中国的互联网和手机领域,最大的惊喜来自那些本地的、非英语母语的企业家,这些 企业家可能并不住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他们并不阅读TechCrunch,甚至不能在地图上找到硅谷。但这都不是问题,因为中国本地市场的发展与美国非常不 同。

尽管在很多情况下,中国的网站创业企业都在模仿美国同行,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家商业计划中的元素也被美国创业企业所广泛借鉴,例如通过虚拟商品创造价值,试验替代性的网络支付方式,以及发展更加社会化的电子商务等。

在一个充满约束的环境下,人们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创意。这也是为什么在经济衰退中诞生的企业往往是最好的企业。在90年代末期,以色列为什么能成为纳斯达克IPO的温床,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什么能想出除广告以外的其他赚钱方式,这也是原因所在。因为他们必须这样做。

今年10月,我还将再次前往中国,到时我会学习普通话,因为机会或许就蕴藏在这些非英语母语的互联网“封面人物”中。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