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

物理学家高锟个人简介

高锟CBE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生于中国上海金山区,拥有英国、美国国籍[1]和中国香港居民身份[来源请求]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有“光纤之父”之称。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二批外籍院士

 

1933 年,高锟出生于上海书香世家,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入学前,父亲聘请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诵读四书五 经。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即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 他说:“影响很大!”。[来源请求]

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经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最危险的一次是自己混合红磷与氯酸钾,并以此为原料动手制造泥炸弹。[3]后来他又迷上了无线电,很小便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4]

1948年全家迁往香港,中学就读于香港圣若瑟书院,后来曾考入香港大学。但当时的高锟已经立志攻读电机工程,而港大没有这个专业,于是他辗转就读了伦敦大学[4]1957年他毕业于帝国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1965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1959年9月19日结婚。

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通讯即可成功。他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打开了大门。为此,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5]以及爱迪生电信奖、马可尼国际奖、贝尔奖、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和光电子学奖金等。

  经历

  •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1957)
    •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附属标准通讯实验室 (1960)
  • 香港中文大学
    • 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 (1970-1974)
    • 校长 (1987-1996)
  •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 首席科学家 (1974)
    • 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 (1982)
    • 研究事务总裁 (1986)
  •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0)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2)
  • 香港高科桥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1996-)

学术荣誉

  • 美国硅酸盐学会摩尼奖 (1976)
  • 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 (1977)
  • 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 (1978)
  • 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 (1978)
  • 瑞典艾力松基金会 L·M·艾力松国际奖 (1979)
  • 美国武装部队通讯及电子学会金章奖 (1980)
  • 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 (1985)
  • 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 (1985)
  •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1985)
  • 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 (1985)
  • 日本通讯及计算机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机奖 (1987)
  • 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 (1989)
  • 美国物理学会新材料国际奖 (1989)
  • 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1990)
  •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0)
  • 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 (1991)
  • 英国格拉兹高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 (1992)
  • SPIE金章奖 (1992)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2)
  • 英帝国司令勋章 (1993)
  • 英国达勒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1994)
  • 世界工程组织协会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