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CNNIC:国家域名与中国科学院的不解之缘

文/CNNIC

今年是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第十五个年头,十多年来,中国互联网历经繁荣与喧嚣,潮起潮落,创富神话不断上演,人们也早已习以为常。当尘埃落定,盘点留给网民的最丰富而又具有深远影响的财富,国家域名的传奇发展无疑占有一席之地。笔者在中国首届域名大会上获悉,原来在人们印象之中的小小的域名,竟然已经形成了产值40多亿元,从业人员10多万人的完整产业,支撑起国内的互联网经济体系。数字总是乏味的,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一个又一个细节当中,让我们揭开历史的一角,寻找历史的碎片,还原历史发展真实的轨迹,找出其发展的神奇密码。

中国互联网十年华诞之际,互联网之父Vinton G cerf 拜访CNNIC,在第一台CN域名服务器前发出了感叹。

当我们翻开中国互联网早期的发展史,胡启恒、钱华林……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见证了中国互联网艰辛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而他们身后的故事,将中国科学院与国家域名紧紧联系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

缘起:

接入国际的互联网外交

谈起中国国家域名的发展,首先要从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开始。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是羊肠小道走出来的。”胡启恒院士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国接入世界互联网历程的艰难与困苦。众所周知,世界最早的互联网,是1968年由美国国防部牵头组建的“阿帕网”。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80 年代末,互联网在欧美国家已经非常普及,联机数量达到30万台,商业应用已经萌芽。而在这个时候,中国这块广袤的大地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国际互联网的大门对于中国依然紧紧关闭。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互联网的发展更加迅猛,www协议、多媒体和浏览器相继出现,联机数量更是爆炸式地增加到数百万台。这个时候,我国以中科院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人员对连入Internet的需求已经非常迫切,因为再等下去的话,中国的科学界就会成为信息孤岛,为世界所隔绝。但当时无论从经费上、渠道上、手续上都有很多困难,更重要的是美国当时不愿意让中国联进来。

虽然面对重重阻碍,但是中国互联网的先驱者们并没有放弃。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户举行的 INET92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钱华林研究员约见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联网部门负责人,首次正式讨论中国联入世界互联网的问题。经过争取利用一切有可能利用的机会,到了1993年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来信,同意中国联进Internet。1994年年初,正值中美双边科技联合会议召开之际,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再次重申联入Internet的要求,并最终得到了认可。

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的64K Internet信道开通了,标志着中国正式联入了国际互联网。

联入国际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一个互联网外交的过程,这里三寸不烂之舌不是虚名,专家们有外交家的手腕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最终说服了国外同行,中国从互联网的旁观者开始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巨大的变化开始于欣欣向荣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正是靠了这一批苦干家。

缘定:

国家CN域名也是个“海归”

虽然已经连入Internet,但由于没有域名,国外向中国发e-mail很困难,还只能用IP地址发。域名资源的空白就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瓶颈,中国必须拥有国家顶级域名——.CN域名才能真正实现在国际互联网上共享信息。

1990年,钱华林想到美国注册CN这个顶级域,结果发现CN域名被一个叫T.B.Qian 的人注册了。实际上,1990年11月28日,中国的顶级域名.CN已经完成注册,呱呱落地,联系人是钱天白。但由于中国没有联入国际互联网,中国CN顶级域名服务器暂时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在其诞生的最初几个年头,只能孤悬海外,不为绝大多数国人所知道。但是,域名管理权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互联网上的国家主权,我们绝不能让自己的国家域名顶级服务器长期流落在国外。

据钱华林回忆,在我们与美国联网之前,就提前考虑到了域名的问题,召集了很多专家。研究中国顶级域名体系,要怎么设置比较好,后来就确定了CN域名的体系。当中国联入国际互联网后,钱华林找到钱天白,在征得钱天白的同意后,德国、钱天白、中科院这三方共同提出把服务器移回来。1994年5月21日,中科院完成了.CN服务器的设置,并负责.CN顶级域名的注册和维护工作。当时有三台服务器,一台主服务器在中国科技网,一台副服务器在美国,还有一台副服务器在欧洲。从此,中国改变了国家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翻开了互联网发展新的篇章。

如果说,今天国家域名的发展犹如一棵参天之树的话,那么中科院无疑默默为这棵树倾注大量心血,在早期呵护其成长,国家域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枝叶繁茂,生生不息,都有中国科学院的身影。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