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价甚至超低价笔记本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曲高和寡的价格定位让富士通逐渐走向孤立无援的境地。
按照IDC的统计数据,在15000元以上的笔记本价格区间,富士通在国内市场的比例为7%,而在10000元至15000元的笔记本价格区间,富士通的份额为2%,这两个区间也是富士通笔记本最为重视的部分。
价格定位曲高和寡拖累富士通
在中关村科贸电脑城做了5年笔记本经销商的小光透露:“现在卖得最好的是4000—6000元价位的笔记本,市场需求量实在太大,特别是在每年的三月份刚开学以及暑促市场,有时候有钱还真就买不到东西。同时一些3000元左右的低价本货源也不充足,当然这里面不包括大红大紫的上网本。”
由于长期销量不佳,小光的店里面现在已经没有富士通笔记本了,当有用户真的想买时,他会选择从别的商家去“串货”,他告诉我们,“富士通的机器实在太贵,压一台富士通的钱够进别的品牌两台货了”。
小光仅仅只是富士通经销商的一个代表,在广州天河电脑城和太平洋电脑城中虽然有4 、5家分销商,但是但富士通笔记本都不算是主推产品。富士通的竞争对手向我们透露,我们所看见的富士通笔记本店面都是走双品牌路线,虽然富士通笔记本利润大,一台在1000元左右,但是他的销量太差,基本上一个店面一个月最多只能卖40台左右,“这还是旺季的最佳销量,可见富士通之惨。”
就在高中低端笔记本此消彼长的变化中,富士通已经失去了占领中国市场的最佳机会,它的竞争对手们——不管是来自美国的惠普戴尔、还是同样来自日本的索尼东芝、还有来自中国的联想宏碁华硕——都已经大踏步地走上了“入乡随俗”的大道,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本土化的根本
日本企业需要“入乡随俗”的,不仅仅是产品的更替,同时还包括企业管理制度以及更核心的元素:人。
对于富士通来说,本土化战略仍然是“下一步”行动。在索尼的国际化步伐以及东芝本土化战略的显现下,富士通的保守显得更加突兀。甚至时至今日富士通在中国上海的公司也只是一个办事处的性质。
本土化的根本在于人
“即使挖掘出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确认可以进行产品化的,也必须拿到日本总部去研发”,中国本土笔记本厂商高管评论称。
这种滞后的企业制度,使得日本高管牢牢掌控着中国业务的话语权,而对于更加懂得中国市场的本土人才,却有意地忽略。
曾就职于某知名日系笔记本厂商的李女士透露自己当年离开公司的原因,“虽然我可以说得上是公司的老员工,但是整体的感觉是发展空间正在逐步触及到天花板。科长,部长全是日本人,把着很多权力不放手,中国人的自主权很少。像我这样的中国员工只是在熬年头,看不到更多的发展前景。”
虽然富士通中国当年也尝试过启用过EMC公司大中国区前总裁郭尊华出任CEO,而且他也打造了一个黄金团队,野心勃勃的想要称雄当时的PC界,但是随着郭尊华的跳槽赛门铁克,黄金团队也相继离去,为了保持核心力量的稳定,富士通中国再度启用日本人全面接管重要职位。
业内人士指出,日企在用人上的保守以及对中国业务的不放手,使得其很难把握中国市场跳动的脉搏。“他们看不到这个市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没有本土化的核心员工来推动企业在中国市场扎根,富士通想要拓宽中国笔记本市场本就无异是在痴人说梦。加上对手的快速进步,如富士通等品牌渐渐偏离主流市场,一切的结果也就不难预料了。
难逃的宿命?
“除了完全国际化的索尼和已经完成本土化进程的东芝,日系笔记本都无法摆脱退出大陆市场的宿命。”IT业资深评论人称,而让形势更为严峻的诱因是在于上网本的流行。
经济危机之际,众多PC企业纷纷将上网本作为突破口,而对富士通来说,这却无异世界末日——以低价轻薄著称霸市场的上网本概念恰恰就是日富士通笔记本一直倡导的理念。
5.6英寸超便携电脑富士通U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