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许能在Facebook加上5000个好友,但是据最新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仅能合理处理与150个好友之间的关系。牛津大学人类进化学教授RobinDunbar研究指出,虽然社交类网站能够让你与更多的“好友”保持联系,但是与现实中好友的关系却没有任何变化。RobinDunbar于上世纪90年代发明了邓巴“150定律”。
人类的社交网络通常被认为是几乎无限大,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现代,只要上网就可认识身在地球另一边的友人,似乎人际关系也随着网络的普遍而更加扩大了。但《Forbes》报导,据咨询公司OxfordAnalytica研究显示,到了现代,人们的交际圈的规模并没有真正变大。
从历史来看,人类一直是聚居在小型聚落(settlement)中。自11世纪的英国文献至近代的社会学报告中都可以发现,聚落的人数约都在150人左右。现代人社交网络中的友人数目也与此相同,有真正互动交流的朋友人数,约为150人。
进入网络时代后,一般认为,网络突破了人们面对面往来的限制,能扩大人们的交际圈。但在Oxford Analytica研究Facebook使用者的好友名单数后发现,这并未真的发生。绝大部分使用者的好友人数与他们原本交际圈内的友人数目相同,好友人 数破千的更是少之又少。
个人的社交圈架构以同心圆的方式呈现,分为5人、15人、50人和150人等4层。内圈的友人数虽少,但彼此往来互动品质较高;外圈友人数多,但互动品质也较低落。这个同心圆的架构,在不同文化与经济环境中也都同样呈现。
1992年,英国牛津人类学家邓巴(RobinDunbar)首度提出,人类交际圈的规模最大不会超过150人。这个“邓巴数字”并不是指一个人只可能认识150人,而是指与人互动时,能维持稳定人际往来的最大人数。
观察得知,当一个人的交际人数超过150人时,其社交行为是趋于松散的,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只认得对方的长相和名字,比如企业大老板对其数百名下属间,单方向的人际关系。因为人脑无法妥善处理超过150人以上的交际信息,因此也较无法深耕友谊。
此外,社交圈的形成还有两大要素:信任感与同侪压力。对于他人的信任感源自于对对方直接的认识,这一点是只有网络往来所办不到的。同侪压力的形成,则来自于圈内友人均相互认识,如果圈内有人做出不良行为,就会被其他人所摒弃。
在近来对于网络社群的研究中,也出现同样的看法。有些网络社群的形成基于对单一目标的号召,成员彼此间不见得有互动;有些社群则由成员间的互动所形成,在 这种情形下,成员的互动与互信至关重要,而该社群的结构也会保持得很小。同样地,若一个网络社群仰仗同侪压力或要求归属感来管理社群内部,社群内部将会有 更强大的合作力量。
虽然,能真正有效运作并交流的社交网络,它的规模是受限的,但结构相对也较为扎实。而这种小团体间的相互信任与归属感觉,也是人类从古至今在社群中所追求的东西。
Source: Times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