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为什么挨骂的总是李彦宏

在中国互联网大佬中,李彦宏和他的百度恐怕是最受非议的一个。
2008年相继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医疗竞价门”让40岁的李彦宏和10岁的百度公众形象几乎被彻底摧毁,以至于百度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被送上道 德法庭,反复拷问。

高管密集离职引发争议

以道德角度批评百度已成为公众的一种习惯,这种趋势和百度的市场占有率一起,节节高升。这种现象看似矛盾,其实两不冲突,就像是快女曾轶可的 “绵羊音”,无数人一边谩骂,一边嘴里不由自主地哼着“狮子座”的旋律。

最新的一轮针对百度的“拷问”来自百度高管密集离职。2010年1月18日,百度CTO(首席技术官)李一男“因个人原因”离职;在此之前10 天,从苹果跳槽来的COO(首席运营官)叶朋“因个人原因”离职。百度上市后,创业元老在套现之后相继出走,加上CFO(首席财务官)王湛生的意外辞世, 李彦宏相继在CTO、CFO、COO位置上补充了空降兵,外加3个副总裁,1个首席科学家。

这被外界解读为“百度高管2.0计划”宣告失败。“善意”一点的,有人建议“不懂管理”的李彦宏去读MBA;不客气的,再次将其与“道德”挂钩 —一家只强调“变现力”的公司,怎么留得住人?

笔者不想在本文中解读李彦宏的御人之术或者管理哲学。因为在对整个事件的观察中,笔者关注的焦点始终在一个问题上:为什么在另一家公司头上也许稀松平常的事,怎么一到百度就会变了味?在李彦宏与公众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观念不对称?

被骂是理所当然

是“枪打出头鸟”么?不是。尽管在全世界位列搜索第三,但按照眼下的市值,百度的145亿美元,只与阿里巴巴的940亿港元相当,离腾讯的 2700亿港元差了一大截。腾讯无论是用户数量、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以及对公众社会生活的“介入”,都要比百度高一筹。平心而论,在2008年危机大 爆发之前,李彦宏深居简出,虽被认为有些傲慢,但避免了“言多必失”。以李彦宏内敛的性格,怎么也和“出头鸟”挂不上钩。

问题的本质在搜索引擎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搜索是互联网上的“裁判”,它的排序规则就是裁判手中的哨子,掌握着种种生杀大权,被赋予了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始使命,也就天然地承担了道德标杆的角色。

这很要命。你可以对QQ上的“裸聊”、“一夜情”一笑了之,因为你从来不会觉得QQ是“严肃”的;当收到淘宝卖家恶意报复寄来的大便,你会将矛头对准卖家而非淘宝。但当你发现“裁判”吹了黑哨,就会觉得是奇耻大辱。

李彦宏一直强调搜索引擎对国人获取信息门槛的降低,没错,这是百度带来的社会价值。但他忽略了一点:在一个儒家思想影响几千年的国度里,人们向来“不患寡而患不均”,换句话说,在传统道德观念里,人们宁愿退回到图书馆时代,也不愿意面对新信息工具制造的“不平等”。

也就是说,让百度深陷泥潭的,是百度领导人和公众对搜索引擎社会价值定位的差异。

应当成为“天使”

随着用户越来越多、覆盖率越来越高,百度身上背负的这种道德压力会越来越沉重。人们早已无意地忘记了百度是一家商业公司,而将它看成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

同样的问题,腾讯和阿里巴巴都不会遇到。这两个大佬经营的业务—IM和B2B电子商务,在全球都属首创(别提ICQ和MSN,在全球范围,它们都是失败的 IM经营者),也几乎独一无二,也就没有了可比较的“道德标准”。正是这一点给了马化腾和马云更宽松的环境,在媒体和公众眼里,他们是单纯的生意人,赚得 盆满钵满,那是理所当然;而每当李彦宏一提“变现力”,准会招来口诛笔伐。

人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怪就怪李彦宏选择了一个错误的行业,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不能将自己定位为“生意人”,更应该将自己打造成“天使”。所以, 李彦宏要躲过每一次枪口,必须重新审视这一切,重塑百度的价值观体系,尤其要回答“百度对社会意味着什么”。起码,“降低国人获取信息门槛” 这个答案,还不够诚恳。

作者系互联网资深人士,专栏作家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