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打工皇帝”唐骏的国外博士学历成为舆论的焦点。同情者认为,在重能力的社会里,不该在意成功者有无博士文凭、是否名校毕业;批评者则认为,当 下中国恰恰不是这样的环境,社会的眼光是先看学历,再看能力,诚信与否绝不是细枝末节。还有评论说这是“唯学历年代的偶像悲剧”。笔者认为,唯文凭论造成 的伤害远远不只是偶像悲剧。
长期以来,无论录用还是升迁,文凭都是硬通货。高校扩招后,顶用的要数名校硕士头衔;关键岗位、更多的机会要留给洋博士。这就使得对优质教育资 源的争夺下移至幼儿园,上移至硕士招生。应试教育与盘根错节的利益诉求交织在一起。题海战术、假期补课屡禁不止,兴趣班与升学加分有关则兴,无关则亡。孩 子们疲于应付、身心疲惫;教师、家长也累得够呛。家庭、社会巨大的投入没有换来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学生关键素质得不到强化。尤其是没完没了、急功近利的竞 争有损健全人格的形成,我们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功利。
这种偏向也表现在官场上,领导们一窝蜂地“攻读博士”,有打“飞的”读高价EMBA的,有听课、写作业全权委托秘书的。一位知名大学的副校长曾 向笔者抱怨,学校优势专业的博士中在职读博的占很大比例,这一块能否让其他学校分担一下,让我们集中优势多为国家培养几个年轻学术精英?听旅美学者介绍, 欧美国家多数人读研就是从志趣出发来做学问,都能潜心治学。在中国有人都读到博士了,还是为“改变命运”,为做官。读“法国文学”的博士去当人事处长,这 是巨大的错位和浪费。
唯文凭是从的社会风气并不被知识界认可。历史上学术相对独立时,唯才是举的例子很多。林风眠、徐悲鸿担任北平艺专校长期间,两度聘请木匠出身的 民间画家齐白石来校任教,开创了现代水墨花鸟画的一代新风。“清华四大名师”中的王国维、陈寅恪两位都没有正式文凭,但他们的学养无人不佩服。
唯文凭论的根源在制度的执行偏差上。“文革”结束后提出干部四化,其中知识化、年轻化最好操作,为保位子大批在职干部恶补文凭,一时间各种款式 文凭真假难辨。极端的例子有铁路局的处长去读中医成人中专的。有人分析说,改革开放前很长时期内越来越左,歧视知识分子、蔑视文凭严重伤害社会,所以“文 革”结束后产生巨大反弹。该反思的是,唯文凭论的偏向没有被及时遏制,仍在发展,对社会、民族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陈宝泉)
《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1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