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年SXSW艺术节互动(Interactive)主题部分揭露了任何征兆的话,那么就是2011年最重要的数字营销趋势将以一个主题为中心,那就是:用户存在。
一般,企业进行营销努力的方向是抓住听众的思想和钱包,但是听众们是聪明的,他们已经对这些努力产生了免疫。
我们不再去搜索信息——我们希望信息能被自然而然的整合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最近的报道称,为了达到这个趋势,一些小公司计划增加2011年在内向 市场营销(inbound marketing)上的花费。这些努力将包括建立积极的行动方案,如Facebook竞选活动和定位广告。但是企业也将尝试一些新的战略。随着今年的形 势发展,将有五大数字营销趋势值得关注。
1、 群组信息
群组信息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今年的定位服务主角。这方面的领头者是Beluga和GroupMe。它们都为用户提供了一种交流方式——小的、个性化的朋友群组。那么,这是如何与营销战略绑定的呢?
可以想象拥有一个因兴趣、年龄和地理位置而组织并流行的顾客群组,作为一个企业,利用这种方式你能寻得什么更多的东西吗?这些群组提供的数据是无价的。
与2010年的定位营销活动相似,营销者们将渴望寻找到将信息传讯和购买点整合进群组的方式。正如Beluga的合作投资人Lucy Zhang在上周六SXSW 座谈小组谈到的,冬天的典型群组信息案例是组织滑雪旅游事件。可以想象这个群组的市场营销能力,群组成员正在积极寻找滑雪工具、寄宿处和饭店。
2、 名誉驱动
一些专业网络已经开始用一些琐碎的小技巧来吸引用户。我们的生活被这些名誉驱动着:Foursquare的市长头衔制、个人HurricaneParty(飓风派对)上号召的速度、Twitter上的关注者数量,等等。
一些新公司如BranchOut、Honestly.com和Hashable,开始试图搭建真实世界中的名誉和网络世界的关系,但是是否这些公司能够成功处理这种平衡转化,到目前还不是很明确。
营销者能很明智的将眼光转向这些网站,因为它们代表了基层的影响力,不论是在线还是离线的。是否这个方法是完美的,每一个社交网络的存在都表明它们有一定处理真实生活中关系的能力——设计基层用户的营销方案。
3、 QR码
虽然QR码已经并不新颖了,目前企业已经在市场营销目标上使用QR码好几年了。但是我有一个事要说明——我真是不理解QR码的成功之处在哪儿。
即使QR码最近已经很详尽的描述了主流市场商品信息,但是技术本身还是相当琐碎的,并且已经围绕这个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了。例如,在Sephora 的一次购物之旅,我注意到大都使用QR码来收集关于商品的附加信息。考虑到我公开的退出了技术行业,但是我渴望知道一个“nerdy”(书呆子)式的市场 营销玩意到底是如何成功的进入每个消费者生活中的。因此,我很快询问了一个附近的售货员,“每天你通常可以看到有多少购物者浏览你的QR码?”她回答: “什么是QR码?”
现在,仅从一个参与者的例子来评判整个策略的好坏,很明显是不公平的,但是这是我自己的困惑所在。QR码现在到处都是。好像顾客也不去追问这些信息。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呢?
不管有多少QR码扫描量产生,可以确定的是2011年QR码的使用量将会增长。
4、 为初创企业服务的新兴公司
几个月前,一个初创公司在两天之内收到了一万多个账户注册信息,更有趣的是在公司没有公开它是做什么的情况下。LaunchRock让新创公司现在 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方便省事地创立自己的登陆页面(landing page)。这类型的公司收集用户的联系方式,承诺用户若是愿意宣传自己的注册,便能使用它们的公开测试版。
谁将关心这个问题——要想在市场上赢得观众注意哪些信息是必要的?看起来这些信息似乎并不多。
聪明的市场营销者都应该知道,越来越多用户都渴求成为早期使用者,即使是主流用户也正在提高对这些最新事物的理解能力——技术是很有魅力的。而2011年将出现为创业而生的新兴公司热潮,像LaunchRock这样的公司将能获取注意并收集数据。
5、 Q&A网站
Quora——2009年成立的优质Q&A(问答)网站,现在已经吸引了科技和媒体行业的关注,但是她很快也将激发主流市场营销者的关注。 这个网站已经成为一个有用的市场营销工具。Q&A空间在像TED和Facebook这样有影响力的组织加入进来之后将很快被炒热。
Q&A网站提供给用户一个平台,在这里用户可以加入任何一个问题的简单对话中——企业可以发布问题、加入负面讨论中、建立信誉度和回应竞争者的问题。
更像一个针对特殊的品牌和行业建立对话交流的公司博客,企业将继续寻找林荫大道来营销自己,锁定观众,例如在每个Quora话题中的创办的那些活动,可以只用来行销特定观众。
总结
2011年的市场营销策略发展直接继承了2010年的定位营销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在与观众交流中,信息是最成功的方式,它已经使一些有共同利益的联盟结合在一起。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否将更喜欢加入通过前面提到的这些渠道建立的品牌讨论?
本文编译自Mashable,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