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大公司狠下心来,不在原有产品上照搬模块,而是直接推出一款同样风格化的新产品,也无须抵挡,看他自寻死路。我在门户工作四年,甘苦自知,在大 公司里谈产品个性完全是一个笑出泪来的冷笑话。首先层层审批,谁能保证你眼中的个性与上司的个性如出一辙?其次规范林立,必须对设计细节作出种种妥协。最 要命的是团队组建的随机性很强,恰好分配到这一群人而已,很可能口味各异以至于争吵不休,哪怕同样优秀的人组队也难保默契。
然而成功的风格化必然由有灵气的,气味相投,权责自负的亲密小团队来实现,在产品风格中烙上个人风格的印记。参与讨论的人越多,设计规范越多,协作 流程越多,汇报的层级越多,就越是扼杀个性。“这算什么个性?我们不认可,我们不感冒,我们看不懂。”建立在亲密、精悍、敏捷、以及独断独行基础上的风格 化设计,完全背离了大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
作为案例印证,在我的印象中,大公司出品的成功的风格化产品倒也不是没有,比如Google map与Chrome,或是iPhone。但成功的概率之低,与刮餐饮发票中奖差相彷佛。何况不是天才工程师驱动的Google系,就是天才CEO驱动的 Apple系,如何复制得来。有句成语叫“东施效颦”,形容得惟妙惟肖。大公司的块头虽大,惟独学不来独立小组的人员构成与管理机制——这恰好是产品风格 的基石所在。所以,怕个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国外,基于iPhone与Android带动的移动互联网,同时得益于移动APP天然的轻巧特性(控制住开发成本与周期),一波小团队的创业浪潮 正如火如荼,不约而同走上风格化的极简主义路线。而在国内,依托于淘宝和微博生态圈,也不乏创业的暗潮涌动。我很想穿越虫洞到2012年看看,会不会有下 一个互联网大佬从今天的创业者中间勃起来,对未来的好奇心满点。今天的巨人不会倒下,更多巨人将在荒地与丛林之间直起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