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微电影大跃进:是短命泡沫还是产业革命?

  在开通微博之后一年,苍井空又在今春推出了她的中文微电影。虽然片子质量糟糕,但上线一周即破千万的点击量足以让出品方欣喜满怀。随后不久,广 电部门一纸文件明令禁止“形象低俗和丑闻缠身的艺人”亮相中国内地电视台,但这对以互联网为大本营的“空姐”来说,似乎影响不大,她早已是新浪视频、爱奇 艺等网站争相邀请的新宠,其第二部微电影及中文唱片已经在操作之中。对此,“有关部门”鞭长莫及。

  游戏规则将变的趋势已端倪初现,国内视频网站早在几年前就已不满于单一UGC(用户上传)内容的吸引力,天价影视剧版权抢购战随后发生,于是便 有了《新还珠格格》版权炒到3000万的狂热之举,但如何回本的压力证明哄抬物价终究不是长久之计。2011年影视剧版权交易在20多家分销商大手笔竞争 的格局下,价格被哄抬到历史的顶点,但进入2012年,价格畸高的影视剧开始有价无市,市场逐渐回归理性——说到底,疯狂烧钱的视频网站走到了转型的拐 点。

  其实,从2010年开始,视频网站就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成本可控的网络自制内容,一部国产院线电影的采购价少则七八十万,而自制短视频所费不过一 二十万。而且巧合的是,视频网站的兴起和中国电影的“复兴”正好同步,院线片的网络交易风生水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两个行业联手勾连各大品牌金主, “微电影”作为一个全新行当应运而生。筷子兄弟的《老男孩》一时成为神作,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和《老男孩》一起打包的,是名曰“11度青春系列电影”的另 外9部短片,片中无一例外的出现了红色的科鲁兹汽车和一个金鱼缸,而优酷老总古永锵也摇身一变成了和中影老大韩三平并列的出品人。

  对于“什么是微电影”,至今还没有精确权威的定义。在不少人看来,说到底“微电影”不过是古已有之的“短片”所穿的一个马甲,事实上也是如此。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微电影特指篇幅特别短的短故事片,只是“短片”的一个子集,不过这更多是对现有现象的表述,算不上真正的分类。另有一种看法认为所谓 “微电影”不过就是软性广告片,这种观点偏激,但几乎一针见血道破了真相。或许我们应该这样界定“微电影”:由专业或准专业影视制作机构摄制,并且主要依 靠视频网站作为播出平台的短故事片(但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排斥纪录片),其中最为受到关注和曝光的,往往是承载了很强广告(或软广告)性质、由品牌商投资的 主题定制短片。

  广告和短片的混血儿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不论是视频网站还是影视公司,谁都不愿对当下中国5.13亿互联网用户和3.56亿手机网民以及不断攀升的网络视频使用率 视而不见(数据源自《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而作为消费者的用户,除了在影视剧在线点播上消耗的时间不断增多外,对长视频的耐心却未 有相应的增长,这也成为多数受访者告诉本站记者关于“微电影为何火起”的一个理由。

  2010年,凯迪拉克为宣传其新品轿车,斥千万巨资,先后请出吴彦祖、莫文蔚分别主演《一触即发》及《66号公路》短片,以“微电影”包装营销 并引发上亿次网络点击,而优酷的“11度青春系列”上线至今播放量也已接近1.2亿次(2011年中国城市影院观影人次总计3.7亿左右)。“微电影”上 亿级的受众群体和深入人心的品牌效应让出资方激动不已,此时又正逢以流量为生存根本的视频网站在采购压力下寻求自救,而作为制作方的影视/广告公司更垂涎 于品牌商的大笔投资,于是三方一拍即合,一时之间,街头巷议皆是“微电影”。

  和资本一拍即合的不仅是视频网站及制作公司,微电影拍起来轻松,尤其是报酬可观,影视圈的明星大导们更是乐得“与有荣焉”。新浪请来了周迅、黄 立行、余文乐、张静初等人,并邀请彭浩翔担任监制,为三星手机出品了“四夜奇谭”系列,以“明星微电影”的包装赚取眼球。网易则是在明星艺人有新作或新动 向时,为其量身定制宣传短片,成就所谓的“网易明星微电影”,比如赵忠祥重出江湖主持天津卫视的明星模仿秀《王者归来》之际,就曾作为男二号出现在一个叫 《神话》的短片里,而一向以哥字辈闻名的曾轶可也抱起吉他,在微电影《天使的礼物》里演起了柔情天使。搜狐则携手中影,请来刘烨、黄渤、王学兵、黄磊、吴 秀波、李光洁、张默等男星担任导演,美其名曰“移星换导”,为诺基亚X7手机定制了“7电影”系列。

  正当明星微电影火热之时,名导大师又纷纷登场。优酷继“11度青春系列”后又打出“美好2012”战略,除了邀来王小帅、陆川、滕华涛、郝蕾等 影人为别克定制“十二星座”系列微电影外,还接受了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监制,蔡明亮、许鞍华、顾长卫、金泰勇四人导演的“大师微电影”。而此时由广告公司 转型而来的合润传媒则联合新浪网、乐视网,邀请到了宁财神、海岩、郭敬明、韩寒等14位文艺界人士担任监制,准备推出10个系列,共60余部微电影作品。

  呼之欲出的大买卖?

  在今天,微电影是一个大筐,各种路数,各种出发点不一的短片发布到网上,统统主动被动变成了“微电影”。

  毋庸讳言,大品牌的定制“广告剧情短片”是当下的主流,不过支流也很多:《大魔术师》、《春娇与志明》、《我11》等电影新作配以专门的微电影 作宣传(但实质上和传统预告片或片花发布大同小异);和电影宣传相似,新歌附上一部微电影也成为潮流,苍井空的的《第二梦》即是为其同名新歌定制的剧情短 片+MV合集。另外,出自或官或私之手的城乡旅游宣传片也成为一大热门,《相约山楂树》、《岸边的记忆》、《我与南京有个约会》、《IN深圳》等也贴以 “微电影”的标签上线,甚至有福州村民自掏腰包30万拍摄家乡林浦的故事……据业内人士统计,仅2012年,就有2000多部微电影作品先后上线。

  从生意经的角度来看,作为微电影最活跃的推手,同时作为影院和电视之外的第三大展映平台,视频网站在影视剧制作和播映上的主动权与日俱增。虽然 向电影院线的倾销还远不可能,但台网互动目前已成事实,继青海卫视首档微电影栏目《幸福微剧场》开通后,爱奇艺的“城市映像”微电影也在重庆卫视《星光 影》栏目开播。除了主打微电影出品外,各大视频网站在影视剧、自制节目上的投入也相当大手笔,例如乐视网计划每年为其自制内容投入1.2亿元。

  这其实是一个和国际同步的趋势,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在无法说服美国主流影视公司与己合作、并且和巨头维 亚康姆(好莱坞六大之一派拉蒙制片厂的母公司)打了一场漫长的版权官司后,决定绕开好莱坞自己单干,他们在5月宣布,已与多名电影制片人、演员和歌手签订 了合作协议。电影《黑天鹅》的制片人乔恩。阿维奈,喜剧演员艾米。波勒、雷恩。威尔逊和饶舌歌手Jay-Z都将在Youtube上开设自己的频道。 Youtube表示,将在未来投资1亿美元来制作专业级的原创内容,到今年7月底,网站每天都会有25个小时时长的原创内容上线。

  而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传媒业和IT业还在蜜月期里。由和润传媒、新浪网、乐视网三方合作招商的“梦想的力量”微电影采取的五五分成模式就显得皆大欢喜,新浪和乐视各占5个系列的独家版权,所得盈利则由两家视频网站分别和华润传媒对半平分。

  在明星大导及媒体的集体帮力下,微电影一时“乱花渐欲迷人眼”,呈现出绝对势不可挡的繁荣之势:中国微电影协会成立,“尚8电影产业园”等微电 影产业基地建起,甚至南京的一个中学开了微电影传媒班。于是把“微电影”打造成一个产业的呼声越来越高,业内人士大胆预估,这个产业的产值在未来五年内会 破百亿。

 创意产业创意不足

  然而,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是,微电影的质量和乐观的产业前景背道而驰,这种情形在越来越多的“强势广告”入主后更甚。多数商人的思维目前还停留 在“我们的品牌标志必须在电影里出现5次”这样的阶段,本站记者采访得知,爱奇艺“城市映像”系列本来是计划找品牌商投资,但因为广告植入无法谈妥,最后 只好由奇艺自行投资。

  在充斥网络的微电影中,不管是被视为营销典范的品牌微电影《66号公路》,还是人气颇高的地方宣传片《爱,在四川》,或是点击量破百万的青春励 志微电影《眼镜渴了》,其大多数都广告味太浓或内容肤浅,很难像《老男孩》般让观者共鸣。而拍惯了大制作的名导大师们,对小规格短片的拿捏显然尚欠娴熟, 微电影作品的质量大多不符其名导身份。为2012年香港电影节而拍的两部名导短片:顾长卫的《龙头》和蔡明亮的《行者》,留给大多数网友的观感不是“看, 这才叫大师!”,而是“操,神马玩意!”。

  品牌主、电影圈和视频网站三方合谋的结果是,微电影作为变种广告片迅速崛起并成为潮流,一时间,冠以“微电影”名头大肆宣传的视频短片层出不 穷,但能对得起“电影”这一称谓的作品却寥寥无几。作为剧情短片的微电影,除了在技术上较之前有所超越外,少有短片所应该有的奇思妙想和灵性,和国外优秀 短片对比来看,这一感受尤为明显。说到底,从职业电影人到草根影迷,中国人还没有掌握“短片”这种电影体裁。

  ■ 带来希望的钻空子

  不过,微电影还是给中国电影和电影人打开了一扇以前没有的门:在中国电影的命运依然掌握在那批红色审片委员手里时,视频网站暂时免于“有关部 门”监管的优势,为电影人提供一定的自由度,再加上微电影目前正受热捧而不用被审查,一些作品关注现实、表现同性爱情、描写边缘人物、包含情色片段的作品 开始出现。

  北师大与香港浸会大学合办影视专业毕业生向歌拍出了社会讽刺作品《红领巾》,在首届“未来映像季”获得最佳导演奖后,又在今年的“土豆映像节” 上摘得金土豆奖。这部“不太和谐”的短片要是早几年放在视频网站上,要么被删掉,要么也会淹没在一众的DV自拍短片之中。但在“微电影”大潮里,得到的观 众远比普通院线片多得多。随优酷“11度青春系列电影”推出的动画作品《泡芙小姐的金鱼缸》则将地铁做爱、口交、车震等镜头一一展现。在获得上百万的点击 后,优酷又联合导演皮三推出了《泡芙小姐》系列短剧,目前已更新至第13集。乐视则以“圆梦计划”投资新人导演刘忱拍出了表现女同感情纠葛的《冰山》。

  无论是沾满广告味的热钱还是作为扶持计划的基金,其作用都能让新人导演“有得可拍”,这也是微电影这个时髦名词带来的真正实惠。对于长期处在审 查和票房高压下的电影人,微电影带来的机会让他们倍感轻松,一个普遍的说辞是,“这种投资不大,费时很少,无审查羁绊和票房压力的短片,可以让我拍我想拍 的题材,表达我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在微电影大潮中兴起的一批视频网站,在发掘和推荐优秀微电影作品上也不遗余力,爱奇艺微电影频道的开通已经让不少作品得到了展示。微电影《给你 一分钟》的导演张明告诉记者,自己曾做影视版权贸易时和电影结缘,并在当过一次失败的制片人后学到了不少电影制作技术。最近赋闲在家,就重现拾起了拍电影 的念头,于是花了700块钱拍了这部悬疑短片,结果被爱奇艺推荐到了微电影频道首页,反响还不错。“我拍短片就是想练练手,看看自己的实力。最近写了一个 惊悚题材的剧本,准备3D拍摄”。而凭《人有三急》等短片获得多项大奖的新人导演朱佳梦,在逛完几圈影展后,已经成为优酷的签约导演,并拿到了华谊的一部 新片邀约。

  ■ 新人撞上悖论

  虽然当下的主流是品牌商在出高价拍软性广告,但业界还是坚持认为“微电影不只是广告片”。既然叫“电影”,那么本质上就应该是创作。在这波热潮 里,年轻人想参与进来,而且似乎这种平台也在渐渐出现:优酷、土豆、乐视、中影、华谊、华影盛世等等横跨电影、互联网两大领域的民企、国企都纷纷启动自己 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同时,名目各样,目的不一的各类微电影节也先后开办,其中作为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重点项目之一的“中国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 节”甚至让获奖导演走起了红毯。

  以上种种机会对于怀揣电影梦想的新人无疑是利好的,对此,本站采访到相关从业者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新人拍一部短片,可以作为自己获得长片机会 的名片”。微电影大环境的形成和展播平台的成熟,让新人新作的曝光率前所未有的提高,而名目不一的微电影节也让更多新人导演有了遭遇“买家”的机会。

  但让人头痛的是,微电影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商业回报模式,作为制作方的新人导演们(以及制片人等),目前只能靠在电影节上赚取一些奖金,其中只有 很少数的幸运儿,或许才能借机进入影视行业。而品牌商和视频网站很少会为一个年轻、无名的“电影作者”无辜投资——除非他已经拍出了还过得去的作品,这就 构成了一个“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悖论:没有资本,新人没法拍片,而要获得投资,你必须手上有现成作品。至于少数得到机会的新人还必须接受命题作文:拍品 牌植入型的定制片,肩负能把广告诉求和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重任,于是成功者更加寥寥无几。其实,这和以往北电、中戏、中传、上戏等几大专业院校毕业生通过 拍短片参加电影节(尤其是境外影展影节)而进入“体制”的轨迹何其相似,如果说实在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只是参赛参展的平台(尤其是本土的平台)增多了不 少,收获的观众增加了一些。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