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纸质媒体加速数字化,互联网媒体何去何从?

以阐释见长、拥有固定用户群的纸媒纷纷数字化,互联网媒体应当如何应对?

以阐释见长、拥有固定用户群的纸媒纷纷数字化,互联网媒体应当如何应对?

10月18日,有着80年历史的《新闻周刊》宣布今年年底停刊,全面转向数字版本。而2012年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颁发给了著名网络媒体 《赫芬顿邮报》,其内容主要来自博客群体的义务贡献、以及对其他媒体原创新闻的编辑和转链。实际上,IT界的新闻早已被门户网站、垂直媒体和若干独立博客 所瓜分:你很难想象一个IT人士慌慌张张去买纸媒来了解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媒体怎么了?

如果仅从信息流动性来说,互联网的产生的确是件难得的好事。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通过网络,彼时彼地便可知晓。微博等形式更加速了这一进程,而且让纯粹的信息和网友的评论转发一起用难以想象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也间接让媒体不再是信息源的垄断者。

可是,信息本来是没什么价值的——也许你觉得可笑,信息不对称正是造成世界鸿沟和等级的原因,怎么能没有价值呢? 但是,信息本身的价值微乎其微,真正有价值的是对信息的阐释和分析,而且这一价值随着阐释量的增大而增大。

试想,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身边可能发生了如此多的信息:楼下有人吵得不可开交、同事在一旁窃窃私语等等,你却全无察觉,因为不经过阐释的信 息本身很难令你感兴趣。比如,印度发生了地震,你对微博上的这条信息本不以为意,但经过其它人评论转发,你就会多看一眼。同一条信息在不同人的阐释中也产 生了不同的价值。也许无数人对苹果落地熟视无睹,但在另一种阐释中它叫做万有引力。

当互联网介入媒体并且加速信息流动之后,纸质产品就显得缓慢和不那么酷:点击比购买更容易、视频和图片更能吸引眼球,因而也就有了开始时提到的媒体 互联网化。当人们已经被训练得用几秒时间获取一条信息,便不再尝试辛苦的工作。因此互联网上的媒体致力于提高信息的产生速度,却很少以对信息的阐释深度为 标榜。

而这种基于信息本身的流动并没有带来太多附加价值。作家有一批追随者,杂志和报纸也往往有一批拥趸,但是如果互联网信息仅仅拼抢速度和热点,还会有那么忠实的阅读群体么?复制粘贴很容易,读者似乎并不介意一条新闻的原始出处是哪里。

当然也不必担心互联网冲淡了价值、微博碎片化了生活。纵观从书籍、杂志再到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的过程,信息流动的加快与人类空间的拓展还是成正比,最后改变的是形式,留下的还是内容。

我们总以为是一批因循守旧者死在了互联网手里,但当以阐释见长的传统媒体决定背水一战、全面数字化时,或许也是信息价值观再次变化的时候,应该恐慌的是互联网。

(邹文浩)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