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资本CEO】
“中信资本最大的基金是投资中国机会的。”张懿宸,这位中国私募股权行业的领导人物说,之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海外,这是无奈的选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并没有并购、大股权投资的生存环境。“但即使是我们的海外投资案,也是从中国概念出发的,希望把这些企业带回中国来发展。”他相信,这也是下一个十年投资推动创新的主线。
【原声】
中信资本的战略重点是中国,因此国内的高素质公司显然会是我们的目标。
总体上美国资本市场不是一个“非本土市场”,也就是说美国市场的投资人不是非买中国公司股票不可的。比如亚信的市值已经高达10亿美金,对中国市场而言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公司,但在美国却依然不是主流股票。我们觉得它最终还是要离本土市场再近一点。其次诸如亚信这样的公司也面临一个转折,它在国内的业务已经很成熟了,需要发展新产品、需要制订新的发展战略。这需要冒很大风险,但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尤其是美国那种每季度都要对投资人汇报业绩的市场环境,并不适合公司做长期的战略打算。
没有直接设立人民币基金,确实是对人民币募集环境有些顾虑。一方面是缺乏合格的机构LP。民间资金又有另外一系列麻烦。过去两年由于创业板的造富效应,使得很多高净值个人、民营企业等非机构LP成为人民币基金的主要出资人。这些投资人的出资能力和意愿很容易受到经济波动、二级市场起伏和国家信贷政策的直接影响;更遑论其中不乏急功近利的资本,并不适合PE投资。即使有长期投资意愿的民间资本,也缺乏合格的渠道。往往使得GP团队就是在给渠道打工,后者不仅要求分享管理费,甚至还要求分享管理团队的绩效分成。
另一方面,中国的GP们在积极“走出去”。国内的投资机会并不像上几年那样遍地都是钱;相反国际上有比较好的机会,欧美的很多项目相对便宜。这有利于中国经济与全球的融合。以往这种融合往往是通过贸易渠道实现的,在资本纽带上的融合其实很弱,这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但单靠企业主体走出去而实现资本纽带的融合会比较困难,因为这需要管理能力、文化包容能力等一系列素质,中国的企业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以及有经验的人。
问题是基金能否把中国角度很好地融进去、让被投资企业有新的发展,这需要相当的功夫。中信资本围绕这个已经做了7年了。我想提醒的是,国际规则很清楚,做不好、做错了都是要受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