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不平静。
VIE之争和中国概念股的动荡,持续影响着国内VC界美元投资的信心;800余家企业排队IPO的长龙,让人对本土退出渠道的未来心生迷茫。VC界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度过十年来最寒冷的冬天?一片肃杀之中,又有哪些亮点值得展望?
谱润投资董事长周林林,君联资本首席投资官王能光,同创伟业董事长、执行合伙人马卫国,天图资本董事长王永华,浙商创投资深合伙人、行政总裁华晔宇,硅谷天使投资人Matt Vitamante教授,聚首第三届“私募股权投资与创新企业论坛”VC专场,共话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IPO持久战?
华晔宇:今年的形势有点冷。现在会里800多家企业等着过会,估计有很多会撑不住,补不出漂亮的年报,自己退回去。整个行业怎么办?我们VC/PE跟企业一样,需要创新,大创新需要大智慧,可能这个真的很难。在难熬的冬天,不断地在募投管退各个行业进行微创新,微改革,坚持到最后。
Matt Vitamante:现在美国的IPO也是相对比较疲软。我们的VC产品一般是6到10年的时间,现在时间已经拉长到8到12年,可以看到VC行业正在进行整体转变。我们会更加关注并购的问题。目前美国市场还在恢复之中,这个阶段可能会造成很多IPO的积压,另外,美国刚经历新一届的总统大选,可能会逐渐发生改变,但近期IPO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马卫国:今年募资确有困难,但大家应看到其中的机会,一是已经到了低谷,采用很多刺激和转变产业结构的措施和方法,相信低谷会慢慢走过去。第二是证监会积压的情况,我们了解到,未来可能采用集中发行的方法,发行具体方案和措施证监会也正在研究。以后的审核趋势变化可能也会慢慢向注册制过渡,更注重信息披露,减化对盈利的一些实质性判断,表明证监会的审核趋势会越来越市场化,所以以后的进度应该会加快。
投资人的过冬心态
马卫国:未来几年会逐渐呈现三个趋势:LP机构化、GP品牌化、退出多元化。我们正在与社保接触,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基金来对我们进行投资。募资会越来越集中到品牌管理人手中,经济低迷时,由品牌机构与企业沟通,在估值定价方面会更有优势。退出方式上,前几年IPO火,大家都集中IPO,随着市场发展和观念转变,通过并购、定向增发或者回购的方式退出会越来越普遍。尤其北京金融交易所开通了关于PE二级市场份额的转让平台,此后LP的退出会更加容易,流动性更强。
王永华:投资像去年或者前年那么好实际上是不正常的。我们做VC/PE,本来是站在企业背后递扳手,为企业增加竞争力。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怎么可能全民PE?投资很难做,要有敬畏之心,从这个意义上看永远都是冬天,但是穿好了棉袄,准备了所有的东西,说不定这个冬天也会过得不错。
王能光:经济好的时候,发展好的企业较多,所以投资的目标更宽泛。但是遇到挑战时,很多企业是经受不住的。经济不好并非对所有企业的发展都不好,只是挑战大一些。一些被投企业利润还在增长,因为它提早在研发,在产品结构方面做了调整。作为投资者,不论投人民币还是美元,那么轻松投到一些项目,那么轻松地上市,实际上有些企业发展的持续性是有问题的。投资人更重要的是要支持特别有潜力、特别能创新的企业,这样对资本市场有更多的驱动作用。
周林林:投资跟经济一样,有它的周期性,有它的规律,我一直说投资是个马拉松赛跑,不是百米赛跑,但是我们前两年看到很多投资机构把投资看成百米赛跑,在短时间之内求速度,但是在低迷时期,一定是真正有内功的投资机构,有品牌化的才能真正的获得长期的收益。
温度:行业热点展望
马卫国:我比较看好三个行业,一是健康医疗,首先是国家政策导向非常支持,投资会越来越大,包括农村医疗改革,医疗设备、医疗机构会如雨后春笋般随之增多。第二是教育培训服务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里面已经明确,拿出土地出让金的10%、GDP的4%投入教育产业。这个市场非常大,包括对教育的电子信息化。再有就是消费连锁。传统的餐饮、酒店、零售蕴含了很多机会,只要定位清晰,模式具有竞争力。
华晔宇:浙商创投会选择在相对熟悉、已经有上市案例的行业里继续生根。比如前几年投得较多的文创产业。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投资,已经上市的有华策影视,华速传媒、正在上市过程中的中南卡通、时代华语。此外,我们还投了数字阅读、教育培训以及做4D技术的企业。高端消费品、健康食品、医疗健康产业持续关注。
王永华:追逐热点太危险,实际上要做大家不做的事,投资不热的行业。对天图来说,就做消费者,把日常的消费品研究透。市场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结构性的。我自己认为投资就要投长远,因为给我们的钱本来是很长时间的钱,而热点飘忽不定,谁也没法捕捉。我们能捕捉的是人性,谁都要吃喝,高兴了要表达,这些才是投资的驱动力,才能给我们投资的灵感。如果都是模仿、照抄,说其他机构投了这个,你就去投,别人干吗把钱给你?
王能光:第一是“新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只有在创新突起的时候,才有快速成长的机会。第二是集聚和提升。集聚是把原来很分散的东西聚在一起。提升在制造和消费领域都有空间,比如制造业,虽然已有好几家几百亿的大企业,但追到深处,一些核心部件仍旧依靠进口。如果国内企业提高原有的技术手段,可能做成非常优秀的企业。这两大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仍是相对永恒的话题。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大盘在8%,集聚和提升的动力还都分别存在,从中再细找某个领域的投资点,我觉得才是最扎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