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记者潘越飞 写了一篇暗黑微博史:细说了当年草根大号如何借新浪微博崛起;而在历遍各种虚假繁荣后;由于微博的活跃度下降,草根大号开始玩不下去。有的放弃,有的往电商转移,有的往微信转移。结论是微博虽然死不掉;但未来前景可堪,会沦为平庸。
这篇文章引起了相当广泛的争议。一直以来,无数人在叫嚷着微博活跃度下降。主要的观点有两点,第一是身边的人刷微博越来越少,很多强关系社交行为转移到微信。第二是很多人感觉到自己粉丝对自己内容的转发热情下降;感觉到活跃度降低。
这两个观点都对,但未必能得出微博活跃度下降的结果。第一个观点认为身边的人刷微博越来越少。这点我们似乎都有感受,但是从Alexa数据上来看,微博的PC流量刚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很少有人像我这样长期跟踪微博的流量变化:微博在动车事件后达到一个高峰,由于删帖,流量持续低迷了接近一年;奥运会时略有上扬,结束后又下跌;但从2012年10月之后,微博流量反而开始持续稳健走高。目前微博的流量是历史新高。(请大家自行查阅Alexa数据)。PC都在缓慢增长,微博移动终端的使用用户肯定会更加倍增。这意味着,也许我们身边很多人对微博开始产生了疲劳,但微博的基数却依旧在扩大之中。微博官方自己公布的数字也证实了这一点:2013年的第一分钟,新浪微博发送峰值达每分钟73万条,较龙年春节的峰值大幅提升51.6%。
微博其实是一个超大号的BBS;拥有传统BBS社区的很多特性;但也有着信息传播更迅速的优点。这样的社区性,并不是强关系微信能替代的。即使被微博冲击的天涯,依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的流量。
关于粉丝对自己内容转发热情下降的感受,其实也很好解释。一个粉丝本来只关注了100人;后来关注了1000人;而每天刷微博的时间是固定的;很显然平均到每个被关注者,这个注意力大幅下降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感觉明明自己的粉丝在涨,但转发数不涨,反而下降的原因。同样这也不能得出微博的总活跃度在下降的结论。
回到草根大号这个话题,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生意有两种玩法:一种是短平快:踏准每个机会节点,就容易赚钱,而且容易一夜暴富,绝大部分的生意都属于这点;包括无论互联网大跃进时巨额VC融资本质也是这样的生意。另外一种是踏踏实实做好服务,做好长远的经营;做品牌,与时俱进,短期不被人待见,甚至被恶劣的投机者挤兑,但长远能形成口碑和品牌,能有长效。前者好像是温州人,走哪炒哪。总是最先挖掘到机会;后者好像是宁波人,温州人不玩了,入局好好做品牌做经营。
草根大号的离场其实就是前一种玩法的穷途末路。如同潘文章里所说的,开始玩草根大号都是站长圈不得志的人;而当时已经能日进斗金的站长却反而都看不上开始的微博。同样一个几百万的草根大号,是靠着不断加入的新用户红利带来的。当微博进入平缓期后,继续以copy段子,每天推送若干“瘦腿袜”广告的营销账号自然就增长乏力。新关注增加的速度抵消不掉被广告恶心到取消关注的速度。加上从品牌广告主,到公关公司,到新入的草根号的默契的刷粉,刷转发,刷评论的三刷行为;原来有着几百万真粉的草根大号,反而被那些无节操的后来者逼得穷途末路了。中国的生意大体这样,劣币驱逐良币,为了生存,很容易就竞相比烂,一个行业就做坏掉了。固然新浪纵容了虚假繁荣的发生,但草根大号做不下去,却和新浪的商业化探索尝试无关。
这就是为什么我坚定的认为,关于所谓“新浪微博的衰落”是不存在的,第一批玩微博的人会出现审美疲劳从而活跃度降低,甚至变成僵尸粉,但这还远没到衰落的状态。现在沉淀下的用户会驱动微博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所以我更偏向认为微博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状态。
很多内容同质化严重、抄袭微博、生硬的转发广告的草根大号,其实就和站长圈里挂些联盟广告的站群、采集站做法没什么两样,他们的离场对微博的内容生态是好事情。反过来,也有很多新的有优质内容的自媒体的账号加入进来, 比如@罗振宇 的逻辑思维;@天才小熊猫 的漫画微博;@黄刚-物流与供应链 的垂直专业内容等等。
草根大号的离场,其实是大时代洪流下的必然结果。微博用户的审美情趣,信息挑选能力都在加速提高;对内容的原创性,创意性,都越来越挑剔。总体来说,微博的生态环境是鼓励持续出精品的账号。无数的科技博客,也是依靠微博而能成长起来。微博带来的机遇依旧很大。认为微博活跃度下降,从而放弃微博将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