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玢岩
“您带身份证了吗?”最近几天,多地消费者走进药店购买感冒药时都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为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含“麻”药提炼毒品,日前国家食药监局下发通知,要求对麻黄碱类复方制剂进行实名制购买,且每人每次限购两盒。
与此同时多地下发通知,要求市民在购买白加黑、日夜百服宁、泰诺等这些常用感冒药时得持身份证实名购买。但对此,也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实名限购令实施情况如何,老百姓买不买账?这一措施是否存在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隐患,对打击药品制毒管不管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部署了今年8-12月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专项整治行动。为遏制麻黄碱类复方制剂被不法分子用于提取毒品,近日北京市药监局也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市民凭身份证购买含麻黄碱类的复方制剂,购买感冒药实行实名制。
浙江省公安厅联合卫生厅等则规定从9月10日起,药品零售企业销售含麻黄碱类的复方制剂,应建立销售登记表,如实登记购买人姓名、购买数量等信息,非处方药一次销售不得超过5个最小包装。几大措施密集出台,显示出规范麻黄碱制剂的使用刻不容缓。
通知出来后。不少网友表示果然是是药三分毒,对此表示支持。微博网友“一介游子”表示:“这药能不吃还是别吃吧,我吃过一次含‘麻’药非常难受,就再也不敢买。VC银翘不错!”
而微博名为“沉默的少数派”的网友提出中医治疗可能更为对症:“实名限量购买含麻黄碱性感冒药是一种对公众健康负责的姿态,可以避免因用药不善或滥用导致的公众健康问题。麻黄碱在感冒时服用,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兴奋神经中枢从而缓解感冒 鼻塞等症状,但同时易引发心悸焦虑、血压升高及失眠。中医治疗感冒则更为细致,分风寒、风热、肠胃及气虚型,并有针对性施以治疗。”
因此,有不少网友预测,市场将向中成药倾斜。感冒药行业暂时影响不大,但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结构性的转变,主要会朝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中成药类感冒药将受企业“热捧”,针对对象为中老年消费者;第二,不含麻黄碱类品的特效感冒药、含麻黄碱类替代原料的感冒药是企业需要加大投入的板块,针对对象为年轻消费者。
继8月底下发通知要求公众购买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须出示身份证后,国家食药监局、公安部、卫生部日前下发《关于加强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将一次实名制购买含麻黄碱类感冒药的数量从5盒降至2盒。同时,一粒胶囊或一片固体片剂的麻黄碱含量大于30毫克的,须纳入处方药管理。这也意味着,蓝色装新康泰克这样一粒含有90毫克盐酸伪麻黄碱的药物今后凭医生处方才可购买。
通知中,对限购政策再次收紧。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除处方药按处方剂量销售外,一次销售不得超过2个最小包装。也就是说,单位剂量中麻黄碱含量没超过30毫克的白加黑、泰诺、日夜百服宁等药物,每人限购两盒。药店应查验购买者的身份证,并登记其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另外,通知对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每个最小包装的规格做出规定:口服固体制剂的麻黄碱含量不得超过720毫克,口服液体制剂不得超过800毫克。相关药企应在明年2月28日前完成药品的标签、说明书和包装的修改,未完成的3月1日后不得销售。药店如发现超过正常医疗需求,大量、多次购买者,应立即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
微博名为“最懒的老虎”的网友提出:“可以从中提炼毒品,但这种政策定的和原有的管理制度都有冲突,基本就把零售的路堵了,还不如干脆说要么凭处方,要么用医保卡,登记身份证太泄露隐私了吧?”
同时,微博网友“祖孙兔”问:“麻黄碱可以用来做冰毒,但一盒白加黑里能提取多少麻黄碱?成本不大吗?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
对此,专家表示,目前上市的含麻黄碱类成分的药品(非中药复方制剂)有近200种之多,例如酚麻美敏(泰诺)、复方桔梗麻黄碱(咳速停糖浆)、氨芬伪麻美芬(日夜百服宁)、美敏伪麻糖浆(惠菲宁)、美昔伪麻片(白加黑)等。
目前市售的感冒药含有伪麻黄碱的较多,伪麻黄碱的作用强度要大于麻黄碱,它们在感冒药中的主要作用是收缩鼻黏膜血管,减轻充血症状从而减轻鼻塞。它们也是非法合成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化学前体,在红磷催化下还原即得,方法简单而收效高。
一盒十几元的泰诺片含0.3克伪麻黄碱,一盒新康泰克含伪麻黄碱0.9克。如果有较高的工艺,1克麻黄碱就可以提炼0.75克的冰毒,伪麻黄碱提取冰毒的量也类似。而每克冰毒的黑市价可达1000元左右。如此高额的回报,使得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大量流入不法分子手中。
除了感冒药中的麻黄碱类成分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化学品也可以制成毒品。我国2005年出台的《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中列举了三大类共23个品种的易制毒化学品,如麻黄碱和伪麻黄碱、麦角胺和麦角新碱、苯乙酸、胡椒醛等。这些化学品有的用于生产香水、调味品等,有的用于工业合成,有的直接就是药品的成分。
由此可见,限购是必要的,但这项新规可能存在的最大隐患就在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药店需做好相应的保密和信息管理工作,只能在一些案件的追诉过程中向司法机关提供依法应当提供的信息,除此之外不得泄露,避免引起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