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一代船王卢作孚

  徐春霞

  他少年家贫,小学毕业却自学成才,一生完成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三级跨越,每个领域成绩斐然。

  对于改变中国,他提出:“不要做大炮,要做微生物,慢慢的去影响,改变社会”,他一生都在践行“微生物革命”的理念,一点一滴做起,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他创办的民生公司,鼎盛时拥有148艘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由他“导演”的震惊中外的武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为中华民族保留了抗战火种和核心力量。

  他在北碚进行乡村现代化建设,抗战时聚集了近20个国家一流的科研机构,3000多位专家学者。李约瑟称之为“此间最大的科学中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

  他就是世人口中的“中国船王”卢作孚。

  包玉刚说:“如果卢作孚还健在,就不会有我今日的包玉刚。”教育家晏阳初认为“他是位完人”,梁漱溟评价:“作孚先生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乎可比于古之贤哲焉。”著名作家林语堂则在英文著作中写道:“让我们选卢作孚当行政院长吧!”

  MZD和黄炎培说,中国实业界有4个人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坎坷报国路

  1893年,卢作孚出生于四川合川县北门外杨柳街的一户贫困人家。他自幼好学,为了求知,15岁那年,他步行十多天来到成都,栖身于合川会馆,并到一所补习学校学习数学。他数学天分很高,不久就觉得课程太浅,干脆在合川会馆自学。

  18岁时卢作孚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辛亥革命。但是,辛亥革命的政权最终被袁世凯所窃取,革命前景迷茫。1914年,卢作孚在上海认识了教育家黄炎培。在黄的影响下,卢作孚认识到,辛亥革命不彻底,在于民众未觉醒,要使民众觉醒,就要广开教育之路,启发民智,“教育救国”信念由此形成。

  1921年,在四川军阀杨森支持下,卢作孚出任永宁道尹公署教育科科长。他以极大热情在泸州地区开展文化活动和教育改革试验。正当试验卓有成效开展之时,却因杨森在一场军阀混战中失败而戛然而止。1923年,卢作孚又在杨森支持下出任成都通俗教育馆馆长,继续他的教育理想,然而1925年川军内战再次爆发,杨森因被其他军阀打败逃出成都,卢作孚的通俗教育实验再次失败。

  两次失败,让卢作孚认识到“纷乱的政治不可凭依”,尤其是1922年去南通拜访状元实业家张謇之后,他充分意识到教育救国必须有实业做后盾,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独立自主办教育,于是,他的救国理想开始转向实业。

  创办民生公司

  卢作孚回到合川后,决定从航运开始。经过详细调查后,他发现长江上游的航运几乎完全由外国轮船公司控制,中国的轮船公司只有二十几只,多处于破产边缘。而且,只有重庆到合川之间没有通航,于是他决心开辟一条重庆到合川的航线。

  1925年10月卢作孚召开发起人会议,决定募集资金2万元。初创艰辛,卢作孚东拼西凑,甚至连街上卖豆花的老板他都去募钱。资金到位之后,卢作孚立即动身去上海买船,决定花费3.5万元由合兴造船厂制造一艘载重70吨、吃水较浅、马力较大的小客轮。卢作孚决定用5000元支付正在筹办中的合川电厂的柴油引擎和发电机费用,剩下的3000元作为定金,与造船厂签订合同。后来合川县教育局长陈伯遵从县教育基金中借出七八千元,又通过其他途径筹得几千元,勉强凑够造船费用。

  1926年6月10日,卢作孚的公司正式成立,命名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宗旨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卢作孚被推举为总经理。而第一艘轮船也被命名“民生”号,名字源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926年7月23日,“民生”号正式起航,由重庆开往合川65公里的路程,过去需要2天,现在顺水只需4小时,逆水9小时,大大方便了旅客,生意很是兴旺。

  开业伊始,卢作孚同时开始了管理的三把火。第一把火,废除了过去声名狼藉的包办制,实行公司统一管理的经理负责制,杜绝了任人唯亲的不良后果。第二把火,推出全新的旅客服务方式。针对外轮公司歧视中国游客的恶劣态度,“民生”号反其道而行之。第三把火,禁止船员向旅客索要小费。三把火一烧,深得民心,旅客们争抢搭乘“民生”轮,体验一把做主人的感觉。

  但是问题马上也出现了,一是只有一艘船,没法当日对开,也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二是运行不到四个月,就遇到冬季枯水期,轮船要停运5个月以上。对此,卢作孚一方面开辟枯水季节新航线,一方面定制吃水更少的新轮船。

  1926年冬,“民生”改航重庆至涪陵一线,同样获利颇丰。同时他说服股东把公司的股本增倍,在上海定制了一艘34吨的浅水小轮,命名为“民用”,投放到渝合航线,这样,不仅实现了渝合之间的每日对开,而且夺回了嘉陵江冬季航运的收入。1928年,卢作孚又从南充商人谭谦禄手中买下了一艘120吨的客货船,命名为“民望”号,从此,民生公司就以三艘轮船,在重庆、合川、涪陵三地循环航行,非常高效地配置了资源,成为一家非常有活力和生气的公司。

  民生初创,卢作孚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公司之本,在用人方面,他提出“大才过找,小才过考”,高层次的人才从社会上寻找招聘,中层以下的干部,则经严格的招考和训练。一般民生员工都要“过考”,择优聘用,先培训,后上岗。

  虽然入职民生的门槛很严,进去以后待遇却相当好。他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公司的事情大家解决,大家的事情公司解决”。民生公司给员工也提供了远远高于其他企业的工资,还享受优厚的福利,员工免费就医,免费膳食,定期休假。民生还规定,年满60岁,给与终身养老金。

  卢作孚所做出的管理创新,使得民生公司在川江航运中异军突起。

  化整为零的发展战略

  随着公司运行日益走上正轨,卢作孚却有了新的布局。中国轮船当时深陷困境,除了自身经营不善外,还遭受着英商太古、怡和和日商日清为首的外国轮船公司的打压和各地军阀的打压。一盘散沙的中国航运,眼看用不了多久就要在竞争中被逐出局。

  于是,他决心以民生公司为核心,实施“化零为整”、“统一川江”的发展战略,号召、动员、说服其他公司,把川江上的中国航运公司结为一个整体。

  民生公司发起行业整合,完全是以小博大的蛇吞象。当时的民生公司仅有三条船,总吨位230吨,比有些公司的一条船吨位还小。卢作孚毫不畏惧,他作出决定:凡愿意将轮船出售给民生的,不论船况好坏,民生一律作价收购;凡愿意将公司并入民生的,无论负债多少,一律由民生代偿债务。偿债或退还原股东股本需要多少现金,就支付多少现金,余款则作为加入民生的股本。原来公司所有员工,全部由民生接收安排工作,不使一人失业。唯有一条原则,凡接收一条轮船,即废除原来一切陈规陋习,代之以民生公司创立的全新规章制度。

  民生虽弱小,但在当时管理先进,锐不可当。因此在川江航业整合过程中,各个小公司非常踊跃,没有一个老板因公司易手而投水,没有一个工人因改换门庭而失业。统一川江的行动,可谓进展迅速。

  而且,在整合过程中,民生公司充分顾及旅客利益,决不借行业垄断攫取暴利。以重庆至涪陵航线为例,以往单程票价为4.8元,民生在取得这条航线的专营权后,票价不升反降,下调至3元。在其他航线也一直维持票价稳定,决不因兼并了其他公司而涨价。

  民生的这种良苦用心,赢得了旅客的极大好感,他们宁愿耽误行程,也要等候民生的船。民众的这种的支持,实际上是民生成功并购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卢作孚的“化零为整”运动,在大多数华商轮船公司的支持下,几无障碍,但是激流之下也有暗礁,在兼并军阀手里的“军轮”过程中,却颇为坎坷。

  当时,四川各派军阀见搞水运有利可图,便竞相投资航业。卢作孚深感其危害,这个不平等的“游戏规则”不废除,“统一川江”的目标就不能彻底达成。他亲自出面,向各军阀陈说利害,劝其合并,并在洽谈过程中,做了很大让步。卢作孚后来说:“当时要收买的船,无论如何我总是主张不要惜钱,他要多少,我就给他多少。”

  这样,从1930年到1935年期间,民生共计收购华轮28艘、外轮15艘。至此,长江上游的几十家中国轮船公司,全部成功整合在民生的旗帜下,形成了航运界声威赫赫的“中国航母”。至此,四川境内凡有可通航河流的地方,就有民生的船在行驶。

  从后来的发展事态看,川江航运的精华全部集于民生旗下的意义,极为重大。它为下一步与列强势力争夺航权,乃至为全面抗战开始后的战时运输,积蓄了巨大能量。

  抗衡外国轮船

  在整合华商轮船公司和兼并军轮的同时,民生公司也在积极兼并外商轮船公司。当卢作孚以超人的组织能力,开始向列强势力把持的川江下游进军时,川江的老资格太古、怡和与日清等公司,开始了对抗。

  英商太古公司为打压民生,故意放低运价,怡和不久也加入降价行列。他们想用这种亡命的干法,把民生砸死在川江上。

  当时民生公司经过连续一年多的并购,到1934年底,公司负债已达70多万元。民生公司如果不降价,就有可能揽不到生意;如果跟着降价,无异于找死!

  到1935年6月,美籍捷江公司终于撑不住了,轰然倒塌。

  但是民生公司不但安然无恙,还接收了捷江公司的7艘轮船和码头设备,一举拿下川江航运的皇冠!

  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爆发四年,民众爱国热情日益高涨,就在外轮公司联手打压民生之际,重庆一带的民众自发地提出“要坐民生船,不坐外国船”,工商业者也不把货物交给外轮公司运输。公司员工也爆发出高昂的爱国热情,疾呼“为公司争口气”、“勒紧肚皮,也不让民生公司被外商挤垮”。员工们向公司提出,可以缓领或少领薪水。一些职员只顾忘我工作,根本“不问发薪多和少”,誓与公司共度时艰。

  民生公司一方面降低成本,一方面积极争取客货来源,顶住了外轮公司的压力。同时,卢作孚充分施展了灵活机动的手法,体现出他一贯的“原则的坚定性、策略的灵活性”,争取尽快脱困。四川地方当局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远见,对民生给予大力支持。

  卢作孚发现民生维系客户的唯一办法,就是把服务质量再提高一步。所以越是在艰难的条件下,他越是坚持提高服务质量,尽量改善硬件设施,加强管理,巩固民生在大众中的良好声誉。

  就这样,到1937年全面抗战前夕,民生公司已经拥有46艘轮船,总吨位达18718吨,职工3991人,资产1215万元,接下了长江上游70%的航运业务,是我国当时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

  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当时拥塞着尚有3万多撤退人员、9万吨左右的器材,关乎国之命脉。

  战争局势对卢作孚的压力骤然加大,他后来回忆说:“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遍街皆是人员,遍地皆是器材,人心非常恐慌。因为争着抢运的关系,情形尤其紊乱。”

  这时节,川江已接近枯水期,较大轮船可通航的时间仅有40天。40天一过,历尽千辛万苦运到这里的器材,就只能忍痛放弃。安危系于千钧一发!

  当卢作孚火速赶到宜昌时,这里正是人心惊恐,极度混乱之时。在这关键时刻,卢作孚处惊不乱,有条不紊运筹全局,当机立断,作出了力挽狂澜的决断。

  他亲赴各轮船公司和码头视察,并登上轮船,检查各轮船的性能、运载量、运行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他连夜召集各轮船公司负责人和各轮船船长、引水、宜昌港的技术人员开会,制定出在40天内运完撤退人员和物资的详细计划和具体措施。按照常规,堆积在宜昌的9万吨器材,若以长江上游民生公司的船舶运力,要将其全部运至重庆,须费时1年。而40天的期限,按常规连1万吨都运不走!

  经过考察,他决定运用民生公司创造的川江枯水期间实行的“三段航行法”:只有最重要的、最笨重的设备直接运重庆,其余所有次要和轻型的设备,运到万县就卸货,然后等待转运,这样就缩短了一半的航程。其余更无关紧要和更轻的设备,则再缩短一半航程,只运到奉节、巫山或巴东,留待他日转运。此外,还有一些物资,完全可以运进三峡就卸下,让轮船当天开回宜昌,装载下一趟物资。

  经过四十天的苦战,在卢作孚的精心策划和指挥下,奇迹果然出现了,“四十天内,人员早已运完,器材运出三分之二。原来南北两岸各码头遍地堆满器材,两个月后,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两岸萧条,仅有若干零碎废铁抛在地面了”。

  一场名震中外的宜昌大撤退,就此圆满落幕。

  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将此次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大公报》著名记者徐盈,也在后来评价说:“‘中国的敦刻尔克’的撤退的紧张程度,与英国的敦刻尔克并没有什么两样,或者我们比他们还要艰苦些。”

  北碚乡村建设

  1927年2月15日,卢作孚担任了嘉陵江三峡“峡防团务局”局长。卢作孚接受这个任命,除了决心清除匪患以外,还有其更深远的考虑,他要以北碚为基点,从事一场他酝酿已久的乡村建设运动。

  当时的北碚,只是一个破败不堪的乡镇,他在到任后,亲自兼任设计师、指挥长、施工员,带领峡防局员工、北碚学生和士兵建成了北温泉公园,并大力肃清匪患、开展新文化普及和公益活动。

  北碚的建设需要人才,有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为卢作孚的至诚所感召,投到了北碚建设的旗下,其中还包括一些外国专家,法国人傅德利就来北碚担任了昆虫学研究员,丹麦人守而慈担任了铁路工程师。

  他利用城内关帝庙、东岳庙、天上宫、禹王宫等场地,开办了博物馆、图书馆、织布厂和医院等,巧妙解决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为让民众的思想跟上时代,卢作孚创办了局机关报《嘉陵江报》,刊登现代国防、交通、产业、文化等省内外信息,在各个茶社、酒馆里张贴。此外,峡防局还兴建了图书馆、运动场,兴办了职业介绍所、集市阅览处、船夫学校、民工学校、妇女职业学校等,为沉闷的北碚引进了新鲜活泼的现代生活方式。

  针对民众的扫盲需求,卢作孚创办了十多个民众夜校,组织了机关数十名青年职员担任教师。一到晚间,教师就来到居民家里授课,周围几家或者十几家人聚集在一家上课,每晚轮换地点。这样不仅达到了扫盲的效果,也增进了居民的团体意识。

  峡防局还规定,凡有演出,识字的民众都可优先入场、甚至免费观看。这就使一般民众强烈意识到,不识字实乃人生一大憾事。卢作孚的意图,就是“要布置一种环境去包围那不识字的人们,促成他们识字”。

  这种有声有色的民众教育,对北碚民众的思想冲击极为巨大,一个以新文化、新道德为基础的公共社会迅速建立了起来。

  短短几年时间,在卢作孚主持下,北碚就办起了一系列企事业单位

正在生成海报, 请稍候
一代船王卢作孚
2013-02-13
  徐春霞  他少年家贫,小学毕业却自学成才,一生完成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三级跨越,每个领域成绩斐然。  对于改变中国,他提出:“不要做大炮,要做微生
长按识别二维码
Techsir.com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