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招人觊觎、为人追逐、被人牢牢掌控。从动物王国到人类社会,权力都是成功的硬通货。
然而,恰恰是权力的本质及其心理效应使得位高权重的人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之感。
我们在下文中罗列了权力改变、扭曲、破坏诸多心理过程的五种情形,这些心理过程通常情况下可以培养亲密关系,形成健康关系的基础。
1. 权力会动摇我们对他人慷慨之举的信心。当别人为我们做了好事时,我们会自动为他们的行为做出解释:为什么他们特地来帮我?他们的动机是什么?
这一过程经常发生得太快,完全是不自觉的行为,连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可是不管它有多么难以觉察,这个过程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发展、我们与他人的亲疏程度都有极大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对于别人为我们做好事的原因,我们都是朝好的方向去评价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从发展友好关系的角度着想。我们经常这么想,“因为这个人真的喜欢我,关心我。因为这是一个心地善良、值得信赖的人。”因此,我们往往是透过仁厚的眼镜看待他人的。
然而,一个人拥有的权力会迫使其对他人的慷慨之举做出其它解读。
当个人拥有权力之后,他们明白自己更有可能成为投机取巧者的目标。这些人的美言善语和无私举动并非出于利他思想,而是要变本加厉地实现他们自私的目标。
手握大权的人一直心存的正是这样一种替代性解释,这使得他们对别人那些看起来慷慨的行为产生了更多的怀疑。
当然,这种对别人的意图持有偏见的看法可能具有实用性 ── “谁愿意和一名自私的马屁精来往啊?”但是那些权力在握的人运用这条原则时常常过了头,对任何针对自己所做的举动都怀疑有加,不管源自于谁。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让人们回忆最近一次接受到的帮助以及是谁帮的忙,多数人写的都是来自朋友或家人的帮助,比如开车送自己去机场或帮忙照看孩子。
重要的是,这些描述中没有处心积虑的有关权力的动机。
然后,我们随机选取一半的参与者,让他们完成一项能使人自我感觉位高权重的练习,让另一半人做一项自然练习。接着当我们让每一个人回忆之前他们所描述的那次受助的情况,请他们说说在他们看来为什么施助者会那么做。我们发现,权力之感改变了人们对他人施助行为的反应。
让人感觉自己权力膨胀更有可能使他们报告说帮助他们的人有自私的动机。比如,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带着怀疑的眼镜看待朋友的帮助,认为他们更多的是受投机和阴险的目的所驱使。
2. 权力会影响我们对他人善举作出的回应。我们对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持有看法最终会导致交往断绝,因为我们对他人姿态所作的反应处处体现着这些看法。
对别人的慷慨行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回应就是我们用自己的慷慨之举相应以报。互利互惠这条主张将心比心的社会准则,从罗马时代的哲学家西塞罗(Cicero)到现代社会学家阿尔文•古德纳(Alvin Gouldner)都将其视为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要素,甚至是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因为它能建立社会均衡,产生社会凝聚力。
然而,我们只会对那些在我们看来是为了我们好的行为予以回报,而对施助者的别有用心我们则无以为报。比如:一名同事加班帮你处理一个合作项目,该项目对她自己的成功也很重要,你的报答之心就不会那么迫切。如果她并没有参与她加班帮你处理的那个项目,项目的成功无益于她的个人私利,你的酬谢之意会更强烈一些。
那些执掌权力的人不怎么报恩,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得到的帮助都带有自私的动机。如果我们回头再看工作的例子,加上本文第一点里获知的信息,我们也许可以开始明白大权在握的人是如何成为自身孤单的建筑师的。
比如说一名同事加班帮你处理一个和她毫不相干的项目,她看出她的帮忙对你有用,所以提出加几个小时的班。我们的研究表明,“即使这个人帮忙的动机完全是善意的,纯粹出于慷慨,”她在单位里相对于你的等级职位的高低都会影响到你的反应。如果此人在单位里职位比你低,你报答她的可能性就不及她职位跟你同级的情形。这种互惠关系的缺失意味着以后某个时候出现类似情况时,你不大可能出手帮助处境相似的下级同事。
为什么?
因为权力让人产生了怀疑的判断。你拥有的比下级同事更大的权力更有可能让你相信她的主动帮忙有其自私的原因,因此不太值得获得回报。另外,受助后却不予回报,你可以借此保持与下级同事之间的距离。
3. 权力会减少信任。常言道:爱是推动世界转动的力量。但是当谈及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质量时,也许这样说更准确:信任才是真正推动有效社会关系发展的引擎。
当我们信任某人时,我们相信这个人的行为符合我们的最佳利益,哪怕我们并不在场监控他的行为。在工作单位,相互信任好处极大,因为与自己信任的人共事感觉更愉快,不仅如此,工作干起来也会更省时省力。例如,如果你相信你的同事没有另谋计划,做的事情没有对你不利,你就没有必要一味留心他们与其他人的交流。
可是信任不是说有就有的,它是培养出来的。在反反复复“接受帮助、尴尬揭短”的过程中彼此了解对方的细小弱点,两个人可以建立更加信任的关系。
权力制造了一个不信任他人善举的理由,从而破坏了这一进程。手握权力的人对别人好心的行为做出了怀疑的判断,没有用可以暴露自身弱点的行为去回报,因而妨碍了信任关系的培养。
4. 权力会降低感情的投入。当投入一词用于描述人际关系时,通常让人想到爱情的依恋。为了说明我们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工作交流,而且适用于人际关系,我们对权力如何在婚姻中可能引起孤独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
我们让已婚人士想想他们的配偶曾经具体帮过自己的一次忙,并回答在他们看来为什么配偶会帮这个忙,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婚姻的投入度。
在调查的最后,每一位参与调查的已婚人士都注明了谁的收入更高:回答问卷者还是其配偶,或者说双方收入相当。很多文献都把收入引述为权力之源,婚姻内外皆是如此。
的确,我们发现,与那些收入与配偶相当或低于配偶的人相比,收入更高的配偶在婚姻中感觉支配权更大。
与我们的理论相一致的是,收入比配偶高、从而在婚姻中更有支配权的调查参与者对其配偶提供帮助的动机产生的怀疑也更多。
显而易见,这些貌似是权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怀疑性判断致使高收入者对婚姻关系不那么投入。由此看出,正是这种大权在握的状态让人感觉到与他人、甚至与配偶变得疏远。
5. 权力会在人际关系最有可能得到培养的时候将其破坏。我们前面所列的情形说明拥有权力的人可能对他人产生普遍怀疑。不管是在耍手段还是出于好心,那些与掌权者打交道的人都有可能被认为心怀可疑动机。
有意思的是,情况似乎并非总是如此。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向被调查者问及他的同级别同事或者下属,他们要么给他帮过忙,要么刚按要求完成任务。结果发现,只有在接受了帮忙之后,被调查者对下属的信任才少于对权力相当的同级别同事的信任,而在下属或同级别同事按要求完成了任务之后却不是这样。
这些结果说明,那些掌权者并不一定成天四处转悠,怀疑自己的同事。相反,只有当某个人想通过慷慨之举或主动帮忙拉近关系时,权力才会从中作梗。
总而言之,权力编织了一张布满偏见和疑心的心理大网,面对他人的帮助,手中握有权力的人看到的是自私,他们拒不回报,扼杀信任,最终在感情上难以用心投入。正是这些心理和社交历程让大权在握的人孤家寡人坐在权力的顶端。
你能对此采取何种措施呢?
这些心理过程很多时候发生在自觉意识之外,很难对其进行控制。然而,一种可能的办法就是增强意识,让自己知道你在生活中的不同领域承担了“经理、同事、家长或朋友”这些不同角色,以及你在每种角色里所处的心理状态。
不要本能地、不自觉地加以解读,应该后退一步,试着去切实弄清对方的慷慨出于何因,在此人的行为中找寻规律,“他们向来都很慷慨呢还是只有对我有所图的时候才来帮我的忙?”一个人遇事多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就能更好地对慷慨之君和溜须之人加以鉴别。
留意这一点也很重要:带有自私目的的帮忙短期内不一定对你不利。因此,在你试图小心翼翼地避免在这类施助者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时,记得说声“谢谢”,用一些细小的方式表达你的谢意,这样做对创造良性的工作关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要点是避免将一个情境中的权力感觉带到另一个与自身权力不太相关的情境中去。
我们知道一旦人感觉自己有了权力,哪怕并没有实权,他们对别人的相助都会表现出更多的疑心。因此,当你在家与下属举行一次电话会议,就在电话刚刚挂掉之后,这种与权力有关的活动也许会影响到你与孩子或配偶相处的行为。
想一些事情提醒自己摆脱大权在握的角色,调整心态以适应当前的环境。稍事休息,提醒自己这一心态调整过程,或者回忆一下跟孩子或配偶一起经历的往事,这些都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清楚认识权力提供的这副心理眼镜,这是获取社会认同感的关键,让自己不会感觉到处都是溜须拍马的人。只有这样,大权在握的人坐在高位之上才会既不孤独,也不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