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港股成破发之地
文/本刊记者 王韶辉
过去的2011年,港交所以新股集资额2714亿元,第三年蝉联全球第一,但大大低于2010年的4450亿元,新股集资额大幅下跌近40%;其中,内地企业IPO集资额下降61%。
据市场机构Dealogic数据显示,2011年内地与香港IPO融资总额超过719亿美元,几乎是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微博)两大市场IPO融资额的两倍,并且远远超过伦敦证交所的180亿美元规模。与企业前赴后继上市的热情相比,港股市场行情冷淡,散户参与程度低,新股普遍无利可图。
在港交所几近成为内地企业国际化最重要的融资平台之时,新股频频破发是市场环境所致,还是有更多原因?企业奔赴香港上市的热情会因市场冷淡降温,还是IPO动力依旧强劲?都成为节后市场表现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新股在香港沉沦
2011年12月30日,当年最后一只股票国电科环(01296.HK)在港交所挂牌,据辉立交易场资料显示,早一晚暗盘未有成交。国电科环以2.16港元下限定价,但公开发售仅获认购1.39%,获认购288.4万股,认购率创当年新低。
近期,天瑞水泥(1252.HK)公开发售仅获1.68%认购,收到256份有效申请,公开发售所吸纳的股东人数,少于港交所对上市公司至少300名股东的要求。岂料市场不断爆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国电科环背靠国电集团,仍然吸引不到投资者。虽然2011年9月挂牌的中国罕王(3788)以76份有效申请坐稳当年最少人认购新股,但以认购股数百分比计算,国电科环无疑抢在2011即将过去的时刻以1.39%的认购率,登上当年最冷门新股。
更早的时候,知名珠宝品牌周大幅(1929)在港股六连阴的情况下逆市挂牌,强大的品牌背景也不敌市场衰势,挂牌当日,与同一天上市的新华人寿保险H股(1336)双双跌破发行价,周大福(微博)跌近7%,新华人寿跌近9%。
目前,仍在潜水的新股包括集资额排名前三位的嘉能可(0805)、普拉达(1913)及上海医药(2607)。中国多金属(2133)首日即跌39.2%成为当年之冠,友川(1323)、泰凌(1011)及顺风光电(1165)至今潜水超过七成,成为2011年最大输家。
“近来上市的企业股价大部分低于招股价。”交银国际龙腾核心增长基金经理冯时暖认为,港股已无法让投资者相信,新上市企业的股价有上升潜力。
新股在香港股市的表现,一方面是受到欧洲债务问题影响,市场悲观情绪浓厚;另一方面也是受到赴港上市企业质素下降的影响,使得这些企业IPO集资总额减少,进程举步维艰。
“往后企业IPO单笔集资金额将难以创新高。”安永审计合伙人赖耘峰认为,近几年,许多内地行业龙头企业已陆续在港交所挂牌,未来赴港IPO的会逐渐向二三线企业发展。
有市场人士质疑港交所一味追求集资额而忽视新股质量,导致2011年上市的大部分新股至今仍低于招股价,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港交所主席夏佳理则表示,不少公司在定价时过于进取,在欧美经济不乐观的情况下,自然有跌穿招股价的风险。
面对如此严酷的市场环境,目前至少有9家公司把新股发行时间从2011年延至2012年,其中包括中大矿业、三一重工(微博)、徐工机械、小南国集团、中国有色矿业、中海绿舟、太平洋制罐,还有上市进程一再推迟的光大银行(微博)和海通证券(微博)。
赴港上市成风潮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港股“内地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不仅是赴港上市的多为内地企业,投资港股的内地资金也越来越多。
WTO十年,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数量翻了5倍。在国际准则的监督下,港股市场在过去十年为内地企业搭建了融资平台,并助其“走向世界”。
2007年之后,内地民营企业加速了登陆港股的步伐,其中以房地产企业最具代表性。
香港交易所数据显示,2009年底,内地民企在港上市271家,到了2010年底这个数字变成了327家,截至2011年10月底达到353家,增长势头依然非常迅速。
香港投资评论家曹仁超认为,国企、红筹的赴港上市高潮已过去,反之内地民企来港上市仍未达到高峰,未来会有更集中的赴港IPO内地民企潮。
面对2011年波动的市况,新股频频临阵脱逃。源库资源欲集资282亿元,三一重工(微博)及徐工机械拟共集资逾400亿元,最后都选择退场观望。光大银行的60亿美元上市计划一拖再拖。2011年末还有海通证券虽挟内地第三大券商之名,但130亿元融资计划再次推后。
不过短暂的挫折无损香港股市吸引力,目前获得港交所批准上市或申请获处理中的企业多达115家,较2011年的新上市公司还多约40%。
据港交所(0388)2011年12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原则上已获批准但未上市的企业有51家,处理中的申请有64宗。由于市场波动,估值偏低等原因,2011年亚洲积压的IPO交易非常多。Dealogic数据显示,2011年亚洲地区有146宗总计价值254亿美元的IPO被推迟或取消。
过去,纽交所、纳斯达克是吸引媒体、互联网、科技等概念股上市的资本市场,但随着2011年做空中国概念股的风波,大量在美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出现退市潮。在美已经或正在通过私有化退市的中国企业股本总额达78亿美元,而2011年全年中国企业在美国首次公开发行金额总计才22亿美元。
随着香港投资者对这些行业认知的增强,港交所开始成为这类企业上市的选择,很多在美国退市或计划退市的内地企业甚至也有转板的计划,希望退市后能够重新在香港或内地交易所上市。安永华南区首席合伙人蔡伟荣预料,市况一旦好转,香港将迎来上市高峰期。
IPO是内地企业在香港融资的最佳途径吗?
其实,发“点心债”(即离岸人民币债券)和IPO都是内地企业来港融资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政府对发债平台的监管强度和信息透明度要求不及上市公司,除大型国企或已上市的企业外,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私营企业发债难以获得投资者信任。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2011年12月24日称,2011年84家在香港发点心债的机构中,除中国财政部、内地金融机构和一些香港本地的企业外,剩下28家均为跨国企业及海外金融机构。
2011年跌跌不休的股市令投资者心寒,实现IPO的企业大多面临着挂牌即破发,股价长期潜水的窘迫境地。有业内分析人士称,随着在美上市中国企业退市潮的出现,香港市场的惨淡表现很可能也会上演退市的风潮。一位前来本刊拜访的香港某券商分析师介绍,目前已有多家在港投行裁员甚至计划取消IPO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