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作为一个公共舆论的定义,不是经济学专用的。
当然,经济学用了太多。不论是声称“中国不存在负利率”的张五常,还是发微薄说“既使加250个基点,真实利率还是负的”的许小年(微博),都是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的态度。
如果离开经济学,把视角调回到实体经济上,会看到什么呢?
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储户未来实际购买力将受损。这种状态若得以持续,就会造成消费和投资的错配。或叫两难。如果金融市场不发达,钱就会有两种选择:购买价格相对低的“替代品”对冲通胀损失,或者继续储蓄,把希望留在遥远的未来。
大多数具有经济理性的人会选择前一种,间接为过热的经济推波助澜。我们的父辈,却会选择第二种做法,而且是加大储蓄额。
我曾接触过一个真实的家庭。在沈阳的一家四口人,父母和两个女儿,在小女儿出阁的前一天,母亲交给她一张存折,上面有25万元。这是她家的传统,三年前长女出嫁时,也拿到了同样数字的陪嫁。以当时的资产价格水平来计算,小女儿的陪嫁相当于一户50平米的商品房。我们都很感慨,50年代生人,普通工人,35到40年的工龄,所有的工资收入会有多少呢?我甚至在想,他们是如何养育后代的?
生活的选择不是亚当斯密或者凯恩斯能解决的。是否负利率,由公众的体验而定。
民间借贷,可能是真实利率的反应。
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是真实利率反应。
富裕人士作出的选择,同样是真实利率反应。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说,资本在任何地方都会获得利润,所以也应该在任何地方获得利息。没有任何法律能使利息降低到当时最低的一般市场利息率之下。英国以严刑峻法限制高利贷,但实际的民间利率仍是围绕土地租金波动的。
过热的经济里,存在货币超发,实际的通胀总会高于CPI的数字。许小年计算今年二季度流通货币的增长接近40%,而同期的CPI只涨了2.9%。如果以货币增长计,这个数字应在9%以上。
而已经走向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之路的欧洲,减轻债务的办法就是实际负利率,不论是劳动者还是投资者,都会被全球经济带入一个不可控的未来。消费也好,投资也罢,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