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石家庄:京津冀第三极

  在北京和天津的巍巍高山之前,石家庄适合以工业化立足,同时,在河北内部,与唐山、沧州的环海模式,以及涿州等13地环首都模式不同的是,石家庄必须建立以内生性增长为主的“内陆模式”。

  文|罗天昊

  “两张”空降,希望燃烧。

  在最近的中国高层政治变化中,曾经任职中央部门的张庆伟和张庆黎,分别担纲河北的党政重责,亦使河北未来的发展,增添了无数猜想。

  天下三分,独缺一角。

  在京津冀经济圈中,北京和天津是无可争议的两极,而作为河北省会的石家庄,却长期被湮没。京津冀也由此缺少一大战略支柱,这也是其长期无法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抗衡的一大原因。

  2010年,石家庄生产总值达到3400亿,在河北位列第二,整个京津冀经济圈中位列第四,呈现腾飞之势,而更为深刻的变化是,石家庄十二五规划,将实施“中部率先隆起,东部整体突破,西部加快发展”的分区发展战略,此举将打破石家庄此前的内部经济版图,庶几有再造之意。

  石家庄能否真神归位,如愿成为京津冀第三极?

  石家庄的两大时势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势二字,对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石家庄过去与未来的兴衰沉浮,很大程度上,均由时势造就。

  上世纪初,由于偶然的因素,石家庄成为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的交会点,从此由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庄,崛起为华北重镇,并逐步取代正定和保定,成为控燕京南门、扼冀晋咽喉、连齐鲁中原的华北重镇。甚至后来成为河北的省会,并且依托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成为国家的棉纺、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可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但是,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石家庄长期被边缘化,亦是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外部时势所至。

  从清末至建国,华北区域动荡不安,行政建制亦不稳定,长期以来,河北的中心,并非石家庄,而是保定、邯郸,甚至是天津。直至1966年,石家庄才确定为河北的省会,由此,石家庄相对一般的省会,基础较弱。

  此外,京津冀的龙头城市布局,与珠三角龙头城市类似。广州作为广东省会,不仅受到珠三角天然的领袖香港的影响,亦要被横空出世的特区深圳遮挡部分光芒。同样,河北的人才与资源,不仅被北京吸纳,更有天津后来成为直辖市以及沿海优先发展城市,河北东北部城市,基本主要受到京津的影响。特别是唐山、保定等,凭借融入北京和天津获得的快速发展,逐渐与石家庄分庭抗礼。石家庄作为河北的省会,实际影响力,却局限在冀南半壁江山,大大影响了其对于全省的资源调动和利用能力,更遑论融入京津冀经济圈,成为其中重要一极了。

  在河北,石家庄的首位度非常低,唐山在经济总量上排名河北第一,而邯郸、保定、沧州亦接近石家庄,与一般省会一城独大(如武汉与长沙),或者是双雄争霸(如大连与沈阳)不同的是,河北几乎是群雄并立,石家庄只是独守一隅,并无绝对优势。改革开放前期,中国奉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沿海,再发展内地,在此战略之下,北京和天津率先发展,河北整体陷落,石家庄更被遗忘。

  此一时,彼一时。

  如今,国家大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已经从非均衡战略,逐步过渡到均衡战略,由此,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正在全国以及各个经济区内部进行。最近几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和皖江城市带都上升到国家战略,即是为东部产业转移而布局。

  而这种产业转移,同样发生在区域经济圈内部,如广东,其未来发展战略,即从珠三角向非珠三角进行大规模产业转移。在未来,从北京和天津,向河北进行大规模产业转移,亦将成为定局,目前,北京已经将首钢迁往河北,可谓先兆。石家庄的城区和东部,未来均可借助此次产业转移的时机,实现新的飞跃。

  此外,由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特殊定位,未来中国要崛起,需要改变其产业结构,由此,十二五规划,在国家层面作为中国的未来产业进行了重点布局,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寄托了厚望。在此情况下,各地都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石家庄地近京津,但是却不用像北京那样承担太多的其它功能,存在种种限制,可谓发展新兴产业的上上之选。石家庄要成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增长极,机会巨大。

  由此,借助中国产业转移的浪潮,承接来自京津冀经济圈乃至全国的产业转移,加大工业化力度,以及借助新兴产业进行产业破局,是石家庄未来的两大时势。

  以空间换时间

  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此一战略,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著名战略家如MZD、蒋百里、白崇禧等的共识,亦是一切后发区域能够最终“后发先至”的通用战略。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亦普遍存在时间(效率或者说速度)与空间的置换问题。改革早期的优先发展沿海,即是典型的以时间换空间,而等沿海基本完成现代化后,中国目前兼顾中西部,实现全面崛起的国策,又变为以空间换时间。

  事实上,作为穷国,中国更适合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

  目前的一些发达区域,其发展速度,已经滞后于内地,在前不久发布的各地成绩单中显示,中西部城市,增速已经全面超过了沿海,而广东、上海、北京等,经济增速更是下降非常明显,甚至北京增速位居全国倒数第一。

  受制于战略腹地,国内一些发达的城市和区域,其潜力已经几乎挖尽。如深圳,其早期发展,长期由关内的特区带动,而最近几年,增长变慢,一个很重要原因,即战略腹地不够,发展几乎达到极限。由此,不得不扩关。而整个珠三角要突破发展的瓶颈,也需要由将非珠三角拉上同一战车来实现。

  同样,在京津冀经济圈内部,此前的两极北京和天津,在传统产业领域,均已达某种极限。北京目前已经完成了产业转型,其服务业达到70%以上,为内陆城市最高。其传统产业,不可能再复兴,甚至首钢已经迁出。而天津前几年虽然依靠滨海新区破局,发展快速,却是依靠大量的央企投资,而这种投资的初期布局已经完成,不可能年年如此。天津也难以找到新的战略腹地。

  而石家庄则不同,此前,石家庄市区面积仅156平方公里,严重压缩了其发展空间。石家庄弱在县域经济,而非城区经济。在都市区组团县市纳入市区统一规划之后,石家庄的都市区总面积扩张为2817平方公里,是目前的十几倍,战略空间急剧扩大。

  而本次石家庄实施中东西分区发展的战略,拓展了更为广阔的战略空间,石家庄的经济腹地,更为广阔。特别是中部和东部,均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为重点,如果能够实现和目前石家庄主城区接近的发展程度,则几乎等于再造好几个石家庄,其未来潜力惊人。

  自2008年至2010年,石家庄三年增长分别为11.0%、11.1%、12.2%。略高于同期的河北省整体水平,而以实现中东西分区发展为分水岭,广阔的战略腹地将使石家庄步入一个高速期,崛起为京津冀第三极,希望巨大。

  加大工业化应为长期战略

  2010年,石家庄的三大产业比例为10.9:48.6:40.5。无论是河北省还是石家庄市,其三产比重,都没有超过50%。石家庄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尚未完成彻底的工业化。

  石家庄乃至河北三产的比重,某种程度上受到北京的影响,如同香港的存在,使很多珠三角重镇三产比重下降一样,北京作为京津冀乃至华北最重要的城市,其发达的服务业,分流了石家庄乃至河北的三产。但是,另外一个角度,北京的转型,也给石家庄提供了机会,未来石家庄的制造业,很多需要借助北京和天津的力量,完成对其传统产业的承接。

  从这个角度来说,继续加大工业化,是石家庄未来发展的重点,亦符合京津冀经济圈内部城市的各自分工。

  目前,石家庄的规划中,无论是中部的城区,还是东部,其共同点就是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基地之一。功能出现了重叠。

  就石家庄内部的产业安排来讲,东部区域,应该是承接来自石家庄以及整个京津冀的传统产业,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中心城市,则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东部之后,可以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同时辅以新兴产业,发展部分服务业。

  由此,东部并不合适开始就发展服务业,而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发展,由于受制于北京和天津,也并非全面开发,而是有所侧重,难以成为区域性服务业中心,不如集中发展第二产业。

  此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石家庄不可寄托过高。

  天津的滨海新区,将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河北的保定在打造电谷,其引进的英利现为全球第二大太阳能企业,而邢台亦宣城要打造光伏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市场,必然分流,石家庄并无独到优势,而是机会均等。

  但是,在石家庄的未来发展战略中,中部欲借国家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势,促进生物制药、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东部,特别是产业新城,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循环化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为依托,以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致力于打造河北省战略新兴产业龙头带动区。

  虽然石家庄仅次于京津,具有相对区位优势,但是,从目前新兴产业在全国的过度开发看,这个行业却非常容易形成竞争均势,任何区域都难以获得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

  由此,在以新兴产业为“奇兵”的同时,石家庄更需要发展制造业,重点完成传统产业的升级,方为久远之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很多地方,一听到传统产业,就等同于落后产业,不愿意坚持发展。而石家庄因为历史原因,形成了纺织、建材、医药、化工食品等几大传统产业。

  浙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典范。金融危机中,外向型主导的浙江遭遇重创,但是,浙江如广东一样进行“腾龙换鸟”,而是进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纺织行业,一家叫奥坦斯的企业,从前做外贸,后来市场转向国内,也度过了危机。而浙江的金华,从做汽车配件,发展到做汽车,由此可见,传统产业仍然大有可为,更重要的,不是抛弃,而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比重起炉灶更重要。

  石家庄目前在医药行业,原料制造占70%,成品才30%,如果能够完成产业链延伸,从原料上升到成品,则前景广阔,其余产业,亦存在类似的机会。此外,实现企业的改制重组,亦是一种转型模式,华北制药借与冀中能源的联姻,完成了自身的再造,亦应成为未来石家庄众多企业转型的普遍模式。

  石家庄需创造“内陆模式”

  在石家庄的未来战略中,东部新城被寄予了厚望,事实上,天津和上海,也都借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实现了飞跃。

  在河北内部,唐山的曹妃甸新区和沧州的渤海新区,对于两地的崛起,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未来石家庄的崛起模式,注定与天津和上海不同,甚至也不能与唐山和沧州类比,相对以上的沿海模式,石家庄更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大陆模式”。

  石家庄的内陆模式,与沿海模式有两大重要区别。

  其一,无论是浦东、滨海、曹妃甸还是渤海新区,其真实的起家方式,都是发展沿海重化工业,如钢铁、石油等,这些项目投资巨大,动辄数百上千亿,对于拉动当地经济总量,效果显著,但是,其真实的经济效率,值得怀疑。

  身处内陆,石家庄却不可能如这些沿海区域一样,发展重化工业,恐怕还是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以装备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为辅。

  事实上,大众产业,生命力也更持久。中国国民收入偏低,导致低端消费流行,未来,中国将从低端消费,过渡到大众消费,重化工业无法产生直接消费,并非适合所有区域。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大众制造业,前景广阔,更适合中国未来战略。

  其二,这些沿海新区,甚至是目前的重庆两江新区,都不具备内生性发展特质,其资源投入,主要来自中央乃至各个央企,最典型的就是滨海新区,云集了近百家央企,整个新区,基本上靠央企撑起来。其经济增长,对于政策性投资依赖过大。国有企业、垄断性企业比重过大,民营经济缺乏活力。

  而石家庄虽然相对发展速度慢,经济效率却更高。2009年,石家庄的民营经济占比就已经接近60%,远远超过上述四个城市。

  目前,国内的区域竞争非常残酷,对于做大总量来说,引进外部资金,特别是国家政策性投资,以及央企的垂青,确实非常重要,连一向以民营经济著称的内陆大省河南,都开始倾向与巨头合作,目前,河南已经吸引了将近3000亿资本。

  未来,河北要做大经济总量,也需要来自外部的资源支持,在中国这个行政力量主导的国家,亦需要争取政策性支持,以及与央企等巨头联姻,但是,石家庄政治地位既不及津沪,区域优势亦不明显,恐难以寄托过大。

  坚守大众产业,坚守民营经济,以活力和效率取胜,方才是石家庄创造内陆型城市发展模式的精髓。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