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专栏
这些年来,主流经济学界一直有人在呼吁建立“好的市场经济”,但在我看来,“好的市场经济”只有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如果以私有制为主体,最大的赢家一定是卖假药的,美国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本质上还不是因为“卖假药的”玩得太大,无法收场造成的吗?
在被誉为“2011年口碑第一强片”的电影《钢的琴》中,从未露面的“卖假药的”可以说是真正强有力的人物。他君临一切,法力无边,不仅夺去了主角陈桂林年轻美貌的妻子,还假陈妻之手,夺去了陈桂林最心爱的女儿;他不仅拥有财富,还要垄断艺术,不仅占有了现在,还要控制未来。面对“卖假药的”给自己造成的不能承受之重,陈桂林尽管绞尽脑汁,四处求援,甚至挖空心思铸造“钢的琴”,但仍然无法避免人财两空的命运。
毫无疑问,“卖假药的”不乏上世纪90年代强势崛起的“新阶层”当中的佼佼者,是当时的“财富英雄”。到了新世纪,他应该是各类富豪榜上的常客,说不定还有了政协委员之类的头衔呢!
那么,“卖假药的”究竟是如何赚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呢?陈桂林对自己的老父亲揭开了谜底:“你知道那假药是怎么做的吗?就把那炉果(一种东北点心)拿擀面杖碾碎了,然后再把扑热息痛也给碾碎了,二斤炉果兑一片扑热息痛,用破胶囊壳子装起来,撑不死人,也药不死人,钱也不少赚……”
显然,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卖假药的”不制造任何“蛋糕”,却巧妙分到了一大块“蛋糕”。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他单卖炉果,则无非是一个路边小贩而已,如果单卖扑热息痛,也发不了财。但他把这两者合成了一种“新药”,结果就发了财。
消费者又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为这种“新药”倾囊呢?政府监管的乏力,加之消费者并不了解那些“破胶囊壳子”里究竟装的是什么。在这场“自由交易”中,我们会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精心遮蔽起来了,从“卖假药的”那里流向消费者的信息完全是虚假的、误导性的,而消费者却无力打破这种信息遮蔽。退一步说,即便消费者最终了解了真实的情况,又该如何呢?“卖假药的”早已赚够了钱,成功“转型”成了上市公司老总,没准还成了慈善家呢。
“卖假药的”的“成功经验”,其实在无意中戳穿了主流经济学的一个神话:在市场上,通过“看不见的手”,理性经济人对私利的追求,会自动导致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主流经济学家对私营企业(我不愿意使用“民营企业”这个刻意误导的概念)狂热推崇,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的基础之上。
不过,假如我们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主流经济学的这一判断又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