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恩泽
曾几何时,民间金融还是体制外的黑钱,它附着于中国经济庞大的身躯,屈辱而顽强地生存。如今,随着改革的深化,民间金融名正言顺地从“地下”爬出来,风生水起,以主力军的姿态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总量大能量也大
民间金融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底,中国内地实体性民间资本约有12万亿元。此外,存在于股票、房地产、期货、外汇等市场内的虚拟性民间资本无法计算,但总规模也在扩大。
另有两个数据足以说明民间资本规模非常庞大。第一,2009年底,居民储蓄的存款余额达到了26万亿元,快要和2009年的GDP对等;第二,江浙一带长期活跃在市场的民间资本超过1.5万亿元,其中温州就有8000亿元。
目前,我国投资渠道主要有储蓄存款、国债、企业债券、股票及基金等。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居高不下,成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投资渠道。尽管股票与基金正在成为重要的投资渠道,但仍然难以缓解投资渠道狭窄的局面。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大量民间资本形成社会游资,容易制造经济泡沫,给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民间资本形成的流动性就像笼中的老虎一样在东奔西突,一旦冲出牢笼,就会兴风作浪。这几年市场掀起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浊浪,无不是民间游资在搞鬼。
而令人胆寒的“温州炒房团”动辄携带数亿元资金砸向房地产市场,无论砸到哪个城市,房价都是直线飙升。
人们视温州炒房团为瘟神,但温州一位很有些身家的老板一脸委屈地说:“逐利是资本的本性。目前很多行业不让民间资本进入,让我们怎么办?”
的确,目前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一般竞争领域,比如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和其他它服务业等。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民间投资却一直严重缺席,而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更是国有资本独占鳌头,民间资本想分点羹没门。
但民间金融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民间借贷自发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不利于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民间金融随着规模的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加,使得信息不对称日益严重。由于缺乏对每笔贷款贷前、贷中、贷后严格的调查,在贷款者对借款者的信誉及贷款用途难以知晓及控制时,便会使民间金融风险加剧。如震惊全国的吴英案件,经过二审,至今没有最后宣判。
一些民间金融机构从一开始就是有先天的痼疾,脱离了中央银行的监管,业务经营存在不规范,如高息揽存,盲目贷款。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价格由国家确定,而民间借贷的利率是双方自发商定,两种定价方法存在天然矛盾。且民间借贷大都是在资金需求紧张迫切,银行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发生,基本上是一个卖方市场,利率水平通常持高,民间借贷形成的货币流量也难以预测和控制,弄不好的话,“蓄水池”就会成为破坏生态的“堰塞湖”。
去意彷徨
虽然2010年上半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新36条”)在民营企业家望眼欲穿中出台,让民间资本为之一振。媒体多半也为民间投资唱赞歌。但现实却给一些民营企业兜头浇了一盆凉水,当民营企业真的想要投资时,却发现实际操作中的障碍依然非常多,因而去意彷徨。有关专家综合分析,导致民间投资增势趋缓主要有四大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