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可转债扩容风波

  可转债市场急速扩容引发竭泽而渔的担忧,但实现更高层次的均衡这一远景,依然诱人

  记者 汤雅婷

  2011 年的债市可谓命运多舛,这一次轮到了被称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可转债。中国石化(600028.SH)8月29日公告称,拟再度发行300亿元可转债,在这一被市场称为“石化转债2.0”的冲击下,可转债市场出现大幅下挫,重仓可转债的一些债券基金净值也出现大面积亏损。

  “可转债近年发行大跃进,反映中国公司资金饥渴症,不顾及资本市场承接力,进行低成本融资疯狂圈钱。”一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监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非常不利于市场发展。”

  罕见暴跌

  8月29日,可转债市场出现大幅波动。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三只可转债均出现大幅下跌,石化转债(110015.SH)领跌重挫5.61%至96.56元,工行转债(113002.SH)下跌4.28%,中行转债(110017.SH)下跌2.7%,而海运转债(110012.SH)大跌7.18%。最终,可转债指数单日下跌3.64%,创近一年来单日最大跌幅。在可转债市场,超过1%的涨跌幅都属少见。

  9月2日,国电电力(600795.SH)55亿元6年期可转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开盘报102元,开盘后不到10分钟内便跌破面值,最终收报99.48元,成为继中行转债之后,一年多来首只上市首日即跌破面值的可转债。

  9月5日,央行开始实施新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市场的流动性再度收紧。当日,石化转债跌破被认为不可能击穿的90元大关。

  8月29日以来截至9月6日,中信标普可转债指数在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内跌幅接近9%。“可转债集体跌破面值的现象,实为历史罕见。”世华财讯分析师刘树栋认为。

  2007年以来,可转债市场共有3轮明显下跌:第一轮为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主因是严重透支预期后的回调及金融危机下的股市大熊;第二轮是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主因是赎回后的扩容压力巨大;第三轮由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上旬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