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到底是谁忽悠了谁

  当美国股市的大门向中国企业徐徐关上时,中国企业赖以发展的下一片资本土壤又在哪里?

  文/马营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国的18家企业被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4家企业被勒令退市,中国概念股“造假”被大量披露,券商看空中国股、甚至下达“封杀令”。很多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这场危机的“根源”指向中国企业,造假、企业信念、急功近利等词语疯狂地涌向这些企业。

  但是,这些“造假”的中国企业,为什么可以骗过有着严格的审查流程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眼”?

  表面上看,这些出问题的中国概念股都存在“财务问题”,但其背后的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试想,如果没有国际投行的暗中指点与帮助,所谓造假的中国企业怎么可能蒙混过关?可见,今天的这场信任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国际投行背后的推波助澜引发的。

  中国的很多企业都以创新者的姿态出现,规模小但发展速度快。为了保持这种高增长性,资金成为很多企业必须要越过的坎。但众所周知,在中国本土上市,发行市盈率高、发行价高,特别是一些条条框框的硬性规定让很多企业觉得登陆中国本土资本市场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这时,国际投行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了,于是中国企业与“投资者”达成了双赢的选择:国际投行帮助中国企业上市以赚取难以计数的丰厚“佣金”,而中国企业可以获得快速发展的资金,二者一拍即合。

  于是,中国企业进入了“包装期”:国际投行将中国企业交给券商,券商让熟悉的会计公司把这家企业的财务报表按照美国会计制度做得尽量光鲜,以求融到更大笔资金,使自己的佣金和股票变现也更多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