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印度有人口结构相对年轻的优势,但中国在人力资源上的进步速度快过印度,城镇化的步伐也更大,至少今后10-15年,中国相比印度仍有经济增长势头上的优势。
金砖四国,其实是四个不同类型的经济体。社会体制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增长动力不同,经济周期也不同。在好事者将四个市场用“金砖”标签贴在一起之前,在大量游资涌入“淘金”之前,四个国家的股市甚至没有出现过一次同步周期,货币政策也从未同步过。
金砖四国中,中国、印度是主力。两者加在一起占世界总人口的37%,占世界GDP的11.8%(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更达19%)。中国经济起步早,上世纪90年代已初成世界的加工厂,经济起飞已有十多年历史。印度在本世纪初开始成为世界的办公室,近两三年经济呈起飞态势。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大国家,最近几乎同时公布了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在过去十年中人口增长5.8%(1991-2000年为11.7%),年均增长率仅为0.57%。中国的出生率仅略高过经济、社会开始走向没落的日本、欧洲,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三。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有所回落,不过在过去十年仍录得17.6%的增长(1991-2000年为21.5%),年均增幅也有1.64%,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排名第一。
中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6.6%(十年前为22.9%),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3%(十年前为10.4%),中国社会在迅速地老龄化,其趋势会在今后十年明显加速。印度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几乎是中国的一倍,0-6岁人口就占总人口的13.1%。在人口结构上,印度明显占优势。
中国每个家庭的人口数量已由十年前的3.44人降至3.1人,独生子女核心家庭几乎成为中国唯一的家庭构造,相应地,家庭数量则由3.48亿上升至4.02亿。在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3.3%,20年后预计达到24.4%;医疗费用较60岁人口高出八倍的80岁以上人口,目前占总人口的1.4%,20年后预计达到2.8%。在印度,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6%,20年后预计占到12.3%;80岁以上占0.7%,20年后预计升至1.2%。
很明显,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远较印度严重。不过相对于人口数据,笔者更看重折射社会进步、人民福祉的另外两个指标。
其一是教育指标。中国的识字率达到96%,印度则为74%。印度的全文盲人数是中国的6倍。从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看,中国在1980年时得分为0.37,2010年时为0.66;印度在1980年时为0.32,2010年时为0.52。两国人力资源上的差距在过去的30年中扩大了。中国的工业化就业率为60%,而印度为37%。中国的经济活动参与率为58.9%,而印度为39.8%(附图)。扣除老人和儿童,两国适龄劳工在参与率上的主要差别,来自妇女的充分就业。劳动力好像是资源,当它埋在地下,仅有潜在的使用价值。只有进入生产、消费过程,其真实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印度在今后当然有进步、改善的空间,不过以目前的劳工质量和受利用程度看,印度尚远远落后于中国。印度在创造出适合其劳工禀赋的就业机会之前,人口众多更多只是纸面上的优势、潜在的优势,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负担。
其二是城镇化指标。6.66亿中国人口居住于城市,中国的城镇化比率达到50%,这与2000年的36%、1990年的26%形成强烈对比。印度的城镇化比率仅为36%。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在中国为139人,很高;印度更高达382人,令人窒息。中国的人均铁路拥有里程是印度的8倍,人均公路拥有量是印度的46倍,人均发电拥有量是印度的11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比印度早出起码十年,而基础设施的进步更令印度望尘莫及。
中印两国,是这轮新兴市场经济起飞的两个佼佼者。印度经济近年更有长足的、结构性的改善,其GDP增长也曾在个别时候超出过中国。印度有许多长处,它的银行体制比中国更健全,不受政府的干预。它在服务业外包领域的成就,可谓独步天下。印度企业的管治标准,笔者认为高过中国企业的平均水平。可是印度也有自身的缺陷,基础设施落后一直为人诟病,财政赤字严重,行政、立法效率低下。
从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看,中国在人力资源上的进步速度快过印度,基础设施的发展快出许多,城镇化的步伐也更大。当然,长远来讲,印度有人口结构相对年轻的优势,不过中国在将劳动力由潜在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上,做得比印度好很多。城镇化所带来的新的消费与生产力的提高,中国也比印度超前了不少。
笔者认为,至少今后10-15年,中国经济相比印度经济仍具有增长势头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