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 Shanlu: Pursues His Style But Not the Fame
人要生存,必须要迎合某些东西。但是在生存中,也要有自己的想法,才能活得更有意义。
To live, people have to cater to some things. But in life, we should have our own ideas which make our lives more meaningful。
文 本刊记者 冯婷婷
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黄胄的驴,李可染的牛,潘天寿的鹰,娄师白的小鸭子……著名的画家以其笔下擅长之物扬名,一向是画界的美谈。
可是有这样一位画家,他擅作巨幅之磅礴,也长于小作之灵动;山水出色,人物亦佳。他的作品被奉为当代的经典之作,经由多位国家领导人之手分别赠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澳门特首何厚铧、英中贸易协会主席鲍威尔、芬兰总统哈洛宁、土耳其大国民议会议长……但是,我们却找不出一个符号为他定义,找不到一个恰切的词语代表他的风格。他是著名画家郑山麓。
“静心堂”随心随缘
在郑山麓的画室“静心堂”我见到了这位著名却未以某种特定风格闻名的画家。巨大的落地窗明亮而通透,午后的阳光细细地洒进来,氤氲着暖意。窗台上放着一盆蓬莱蕉,长长的藤蔓自由攀爬。郑山麓说,这盆花刚搬入新居时就在,十多年了,生命力依然顽强。有时候自己出差十天半月的顾不上打理,回来时浇上些清水就又生机焕发了。与画家相伴十余年,这花儿似乎也有了主人的影子。
“我这个人,随意性比较大。很多朋友来我家,觉得很轻松。家嘛,肯定不能像宾馆。宾馆是大众化的,你只是短暂的停留。家是自己的私人空间,所有的家具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如果再弄成公共场所的样子规规矩矩的话,进去后给人的感觉像样品间,受拘束。”
郑先生的画室的确没有循规蹈矩的痕迹,但这让如何入座成了问题。一番谦让之后终于落座,我却觉得自己坐的反倒像主人的位置。他爽地的大笑:“看吧,这就是我画室的特点,没有主宾之分,坐哪儿都成。”
郑山麓很满意这个自由的“阳光画室”,去年刚刚为她取了“静心堂”的名字,自己则号“静舍主人”。“静心堂这个斋号来自道家,静堂是道家修行的房子,人要能静下来很难,静下来才能想些问题。我追求那种很自在的放松,更希望自己安静下来,真正做些事。”
传递不一样的中国画
郑山麓的不拘一格也许源自他的“与国际接轨”。从1999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次出国考察交流或举办个展的机会。他的足迹遍布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瑞士、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等地。
各国游历让郑山麓发现了一个问题,国外对中国画的认识往往比较片面。他们对中国画的理解一种是清朝以前的古画,另一种是改革开放后,大批量的牡丹竹子之类,而那时的中国画市场是完全商业化的,很多都是所谓的行活。
“对于不懂中国画的人群,我该怎么解释中国画?如果很笼统地讲,人家还不如上网查看更省事。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不是给人视觉的冲击力,而是给人一种品位,有很深的文人情节,意境是很重要的。画油画,你要把所有的地方填满颜色,才是完整的一幅画。比如天空飞鸟,就一定画出来蓝天和鸟。中国画可以在白纸上画两笔,像飞鸟的样子,并不需要画出蓝天来。想象力空间给了看画的,这是中国绘画的创造性。”
一次讲座上,有外国朋友问,中国画有的就是那么简单的几笔,为什么还卖那么贵?郑山麓答道:“第一,我们看似简单的几笔,是练了很多年的,下了很大的功夫。第二,中国画是有思考的,是动了脑子的画,所以贵。”这一回答引得众人大笑。
不甘八股误今人
十几年前,著名美籍华人画家丁绍光在国外讲中国画时有过一个经历,他把中国画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品罗列出来,结果一个外国学生看了说,这是一个老师教的。另外一个教授说,这是一个人画的,只不过是不同的时期。继承着几千年文明的中国画难道就是这样吗?这件事令郑山麓印象深刻。
一方面,西方绘画强调外在形式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中国画注重笔法的变换,外国人不懂得欣赏细微处的变化,这种差异使得他们眼中的中国画显得程式化。但另一方面,中国画在构图上的确遵循很多的章法、规律、套路。比如中国山水画里,人多高树多高,房子多高山多高,都是有规定的。只要按照规定来,就能画出画来。
“这使中国的绘画创出一种模式。其实在早期这种模式形成的时候,笔法并不是统一的,而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中国画不同于西画,它注重笔法的变化,古人的每张画都有个演变的过程。但现在的人们有的早早地就定型了,甚至在笔法上都统一了,几十年不变地复制自己。要知道历史的东西一定要赋予现代的生命,现代的元素的融入,才能与时俱进。否则就会成了新的八股,完全把绘画禁锢住了。”
说到禁锢,郑山麓倒是一个很难被束缚住的人,有例为证:有一次,一个朋友在网上找到个“枪手”,说是美院毕业的学生,基础不错,但是还未成名画作不值钱,所以就仿名家的画,四尺的100元一张。朋友把郑山麓的一张画发过去了,对方没多久就回复了,说太费劲,给1000元也不画。
“他不知道从哪下手,我的画没套路,怎么下笔不知道。”郑山麓笑言道,“我认为作为一个画家,不能只满足于一种画法,而是应该用每一组画和不同的风格,记录不断探索的经历,不停地寻找,不停地创作。”
不刻意方为风格
当下国内流行的所谓找风格、找符号,常常是一位画家一旦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符号”,就不再改变,而且也强调学生要找到风格。有风格了,有面目了,形成明显的特点,让人容易认识。这种“容易认识”,是现代商业炒作里最经典的一种做法。所以很多画家不停地复制自己。当然,有的复制得很生硬,有的就复制得很巧妙,不太露痕迹。
也有朋友对郑山麓说:“你都这个年龄了,怎么还能这么画呢?该定型了。”他却不急不燥:“是呀,有风格,很容易让人认识你,记住你。但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是在你创作中无意中会形成的,而不是刻意追求来的。作为艺术应该是很难的,否则都成艺术家了。”他认为过去画家相对比较闭塞,会有因地域的原因形成不同的风格。现在信息化这么便捷,网络等手段将人的距离拉得很近,许多风格多是刻意而作,不是自然形成的。作为一个画家,如果出发点是希望尽快定一个‘风格’卖卖自己的画,那不成了高级的画匠了吗?!”
“在国外很多旅游景点有很多卖画的。比如法国巴黎蒙马特高地画家村高地,那里的画家水平高到什么程度呢?默写着就把教堂画出来了。但是他们不被主流所接受,画也很便宜,一张油画100欧元。从有画家村开始,就没有一个画家从这里走出去成为大师的。可是,我们现在很多画家不也是在这样画吗?只是地位比较高,使得价格高起来。”
一张一张创作,是画家;一张一张重复,是画匠。为求风格而作的大同小异的东西不该叫作风格。
有想法才是画家
郑山麓说,画家是挺受人尊重的职业。所以,身为一个画家更要自律,不要真把自己当成很重要的人物。他把画家比作一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