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蟹太多,海螺壳明显不够用了。
■文/本刊记者 张山斯 丁保祥
壳公司总让我想起可怜的寄居蟹,这哥们长不出坚硬的外壳,人生的大事就是找壳。海螺壳、贝壳、蜗牛壳,甚至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瓶盖也会被它们拿来当窝。
运气好,这些壳可以在海滩上捡到,但是绝大多数时候,寄居蟹并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它们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一般而言,它们主动向海螺们发动进攻,把海螺弄死、撕碎,将海螺壳打扫干净,然后钻进去,用尾巴钩住螺壳的顶端,几条短腿撑住螺壳内壁,长腿伸到壳外爬行,用大螯守住壳口。这样,它就搬进了一个新家。
我们的故事就要从寄居蟹和海螺壳说起。
寄居蟹蓬勃的需求
对于寄居蟹来说,小时候可以肆意地在小范围内安全成长,但是成年寄居蟹都需要远行。在穿过物种繁多的沙滩之际,寄居蟹也面临安全的重大危机,它需要一个旅行箱存储一路摄取的食物供它持续远行,也需要背着一套行囊抵御外来的威胁。
显然,海螺们是寄居蟹的榜样,它们每个背上都有一个坚固的壳。可是,寄居蟹自己长成一个躯壳的时机已经延误、成本已经太高,它们把目光转向那些早已苍老甚至死亡的海螺壳身上。
一片沙滩的海螺,繁殖起来总是很慢,相对繁殖较快的寄居蟹而言,自然生长的海螺数量几乎是固定的。春暖花开,大批需要海螺壳的寄居蟹已经成长起来,它们开始寻觅那些垂垂老矣的海螺,开始对海螺壳的争夺。
有的寄居蟹一直守在老海螺们出入的地方,每当发现有老海螺死去,迅速冲出来占据这个海螺壳,清理壳内的残留物、放入自己的躯体、撑起新的海螺壳,然后迈向远方。早期富有眼光的寄居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物种竞争的奇迹。
而更多的寄居蟹看到了这些成功样本,开始模仿起来,只是,相对陆续繁殖起来的寄居蟹,海螺壳的数量实在有限,而且每只寄居蟹的体量不尽相同,每个海螺壳的容量与负重也大小不一,开始有一些有眼光的螃蟹扮演起了为寄居蟹寻找海螺壳的生意。它们劝说那些尚未死去但是已经生病垂危的海螺,以一定的食物条件将背上的壳换下来,提供给有需要的寄居蟹。这个生意迎合了寄居蟹们的壳需求,也为垂危的海螺找到了卸下重负、颐养天年的必备食物,显然是一笔不错的生意。
有一段时间,沙滩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螃蟹,它们促成了一个又一个寄居蟹安家的成功案例,也解救了一只又一只根本背不动重壳的海螺。然而,渐渐的寄居蟹越来越多,而海螺壳越来越少,螃蟹的壳生意逐渐步入疯狂阶段。
轻巧、漂亮、坚固而且开价较低的海螺壳越来越少,剩下的海螺壳要不然就是过于沉重,要不然就是非常丑陋影响入住,还有的经过风雨侵蚀早已千疮百孔,实在难以承担寄居蟹的需求。
在螃蟹的引导下,有的寄居蟹选择了那些笨重的海螺壳,没有办法,它们甚至为此付出了大量的食物成本,最终仍然有可能钻进一个自己背不动的海螺壳。即使有背得动的壳,却被海滩上的岩石卡得太紧,根本就不能搬离。
寄居蟹买壳失败的案例也逐渐多了起来,但是这并不足以影响螃蟹们的生意,因为寄居蟹越来越多,晚来的甚至连一个笨重的壳都分不到。而寄居蟹不断降低底线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海螺壳的异化时代
生物世界有着神秘的食物链,也有着巧妙的调节力量。
突然有一天,海潮冲来一群健硕的大螃蟹,这些螃蟹来自远处的一个沙滩,它们那里有着另外一个生态系统。这些大螃蟹洞悉了这里众多寄居蟹们的需求,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新的主意。那就是,由大螃蟹领着一部分身体强健的寄居蟹,开赴远处的沙滩,那里不但有海螺壳,还有贝壳、蜗牛壳,只要有实力,这些崭新的壳唾手可得。
健硕的寄居蟹们崇尚远处的风景,毫不犹豫地跟着大螃蟹们走了,它们大多找到了自己的储物箱和大行囊。
仍然有一部分大螃蟹留下来,帮助更多的寄居蟹们开始壳建设。这些大螃蟹们极富经验地寻找到了大量的空瓶子、空瓶盖,虽然体量上并不一定如海螺壳们那么大,但是多少解决了众多实力较弱的小寄居蟹们的需求。
沙滩上顿时热闹了起来,然而,那些曾广受追捧的老海螺壳们却陷入了被冷落的境地。它们大多有着一个辉煌的记忆,海螺时代曾经叱咤风云,如今却是螺去壳空。甚至还有一些海螺壳曾被寄居蟹们光顾,只是,寄居蟹们也有生死轮回,空置的壳们个个沉重异常,体内多半还有腐烂的残余物质,甚至好多还被卡在岩石中间。
老海螺壳们何去何从,是在等待中被风吹日晒所自然摧毁?还是有机会被横空出世的健壮寄居蟹重新拾起?
壳状生存
有耐心看到这里的人,一定能够体会到本文的逻辑。
目前,A股市场上的ST公司共有171家,根据2009年和2010年公布的并购事件,统计结果显示,发布过重组预期的壳公司达131家,占总数的76%,其中,ST张铜等少数公司重组成功。
中国错综复杂的上市公司壳现象,根本的逻辑就是不断成长起来的新公司,在独立IPO之外寻求借壳的根本性需求。如今,那些曾经辉煌的壳公司,它们价值几何?它们何去何从,又将会不会在不断变化的证券市场环境下,划出新的命运曲线?我们试图描绘壳公司的生存现状:
保壳运动
浪起潮涌,海螺们在随波逐流中沉浮历险,安居远行。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总是想要保住已有的权益。保壳是“壳状生存”的第一要义。可以没有固定资产,可以没有流动资产,也可以没有主营业务,但是一定要有“壳”。有壳就有价值,有壳的海螺生命就精彩。盯住市场亏损3年才退市的规矩,两年亏损,1年微利就可以巧妙地度过危机,年复一年地生存下去。
而壳公司往往都无主营业务收入,而且背负着种种的费用与欠账,过着资不抵债的狼狈生活,盈利从何而来?每当到了准备年报的日子,也便是各个壳公司迎接大考之时。壳公司们东奔西走,为寻求现金流拜访各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