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
在资源的配置上服务业一直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因此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第一步
文/本刊记者 赵沛楠
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看来,服务业正在迈进发展的“最好时代”,在接受《中国投资》杂志专访时吕薇表示:“刚刚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专门一篇提出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明确了把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服务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然而,吕薇更看重的,则是大发展的前提,“营造出一个公平的、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对于当前服务业发展更为关键”,吕薇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受重生产、轻服务的思想影响,在资源的配置上服务业一直处于不平等地位,这与服务业的战略地位不相匹配。因此,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就成为下一个5年服务业大发展的第一步。
服务业提升制造业价值链
只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才能帮助我国产业结构从低端加工向高端转化
《中国投资》:在第十二个5年规划纲要中,国家为什么要将服务业发展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吕薇:服务业大发展局面的形成,我想主要是因为以下3个原因。
首先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从结构调整角度来看,作为加工制造大国的中国,要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努力提升产业价值链,向产业链的两端突破。加工制造的前端主要是研发设计,后端主要是打造品牌,建立流通渠道、标准、质量检测体系等,这些都属服务业范畴。只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才能帮助我国产业结构从低端加工向高端转化,特别是对于价值链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服务业的行业特点适应我国力求通过节能减排转变生产方式的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能够帮助产业在提高附加值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能耗。
第二就在于服务业对吸纳就业的贡献。我这有一组数据能够清晰地表明服务业吸引就业能力之强,2009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3.4%,同期工业占比46.3%。但是从就业情况来看,工业是27.8%,第三产业是34.1%,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明显高于工业。
最后就是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要求我国服务业实现跨越性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人民生活已经从原来的基本衣食住行向更高层次迈进,比如娱乐、体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大大增加,而这些都需要通过服务业的发展予以满足。同时,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老年服务、家庭服务需求也更高了。因此,我们应努力拓展服务业市场,建立起能够满足各方需求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资源配置制约服务业发展
用水、用电、用地方面,服务业一直得不到与工业企业平等的待遇
《中国投资》:您认为想要真正达成服务业大发展的局面,目前我们面临哪些瓶颈障碍待解?
吕薇:首先是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问题,现在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大,交通、批发、零售、餐饮等份额占服务业36%以上,高附加值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其次很重要的一点是认识不足,导致服务业发展一直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我赞同“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发展服务业的提法,前面是营造环境,后面是大发展,只有先营造合适的环境,服务业才有大发展的可能。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存在一种重生产、轻服务,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虽然服务业带动就业的效果比较明显,但对GDP的拉动和对税收的贡献不会像重化工业那么高。比如地方上建一个钢厂,要有上百亿的投资进入,税收也比较可观。但服务业就做不到这一点,服务业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例如,国内著名的电子商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