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净月区从土地政策入手,解决了服务业与工业“争地”现象,并着力推进低碳生态服务业集聚区综合改革试点,力图通过当地资源经济优势完成低碳服务业模式的新探索
文/本刊记者 赵沛楠
在未来的日子里,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的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项目将无需再为用地发愁。2011年伊始,长春市国土资源局与净月开发区就加大对净月开发区的支持力度签署备忘录,全方位支持净月开发区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和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区建设。
随着各地服务业大发展步伐的加快,服务业与工业“争地”现象愈加普遍,由于不能与工业项目享受同等政策,本就资金紧张的服务行业益发显得捉襟见肘。
长春市政协副主席、净月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管树森告诉《中国投资》,针对这一现象,长春市国土资源局与净月开发区,在土地指标安排、土地出让制度、土地管理机制及专项资金安排等方面积极寻求制度创新与突破,“刚刚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净月开发区目前实行的这一措施正好与国家‘十二五’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管树森向记者表示,解决了用地问题的净月开发区正在着力推进低碳生态服务业集聚区综合改革试点,力图通过当地资源经济优势完成低碳服务业模式的新探索。
服务业土地出让参照工业项目
在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李东光向记者出示的备忘录中记者看到,双方约定,在长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2006-2020年)中,为净月开发区安排新增建设用地4400公顷。并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确保发展用地需要。
在李东光看来,备忘录中提出在年度经营性用地计划指标的安排上,根据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对净月开发区给予倾斜;对已被确定为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项目,用地出让实行预公告制度;对已被发展与改革部门确定为现代服务业示范或文化产业的项目,土地出让参照工业项目用地的出让方式进行等3项措施将从根本上解决净月开发区内服务业项目的用地难问题。对此,李东光特别进行了解释:“预公告将主要体现在现代服务业项目用地通过用地预审、组卷上报和土地补偿到位后,依据规划条件发布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出让预公告”。
“服务业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以往经常面临受制于资金困扰拿不到土地项目无法接续的局面”,李东光告诉记者:“与市国土局签订的此份备忘录有望从根本上降低服务业用地准入门槛,破解服务业土地保障方面的制约,使服务业享受与工业项目同等待遇”。
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土地收储中心主任朱光明告诉记者,长春市国土资源局提供2亿元支持资金,专项用于净月经济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土地收储,待被收储土地推向市场后,通过土地收益还本付息。在土地利用方面,我们以深化土地经营理念为指引,建立了公司化的土地收储平台,破解了政府收储平台的融资束缚,在全省开发区中首创推行“大收储”工作机制,编制了《净月土地储备专项规划》,率先成立了土地收储决策委员会,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精约水平。在创新土地资本运营模式上作出了富有成效的新尝试。
记者在备忘录上同时看到,对开展表土剥离示范区、新湖镇和新立城镇的土地综合治理项目,长春市国土资源局给予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对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长春市国土资源局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统筹平衡,帮助解决耕地补充问题,保证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征地报批的需要。
备忘录中提到,长春市将支持净月开发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安排挂钩周转指标,保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建设需要。同时继续支持净月经济开发区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发掘服务业低碳特征
随着低碳经济之风越吹越烈,服务业以其天然低碳的产业特点成为低碳经济的首选产业。然而在专家眼中,已经成规模的城市转走低碳道路困难重重,已有产业基础往往会制约城市转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就曾向本刊记者表示新建城市建设之初便融入低碳思维十分关键。从这一角度来说,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发展低碳服务业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自1995年建区以来,开发区一直注重强调生态环境建设,林地总面积由2000年的7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108平方公里,新增林地面积达34平方公里,增幅达45.9%。
面对全新的产业概念、创新的行业领域,长春净月开发区结合服务业各行业的基本特征,对低碳生态服务业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界定,在开发区低碳生态服务业发展目录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影视传媒、商务服务、光电信息、现代商贸、金融服务5大主导产业,巩固发展旅游休闲、科研教育、生态地产3大优势产业。
作为此次37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唯一以低碳生态服务业发展为主题的试点区域,净月大力发展以冰雪运动、影视娱乐、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业。李东光告诉记者,目前区内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