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学山
杜牧的《清明》脍炙人口,但是悬疑不断。本文或可解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也是古代诗歌当中描写清明节的最有名的诗篇。长久以来,围绕着这首诗歌,很多文人墨客们心中一直有两大谜团。首当其冲的可能很多文学爱好者都熟悉,那就是杜牧有没有写过《清明》诗。按照杜牧在唐代的影响力,杜牧的作品当时就应该非常有名,但是,在唐代和北宋年间编纂的《全唐诗》包括杜牧诗集等文集里,居然找不到《清明》的痕迹。而按照后世文人的评价,这么好的一首诗,居然没有在当时引起共鸣?古代那些文人水平差?全唐诗洋洋洒洒近五万多首诗歌啊。根据人们的考证,《清明》诗最早出现在南宋谢枋得所编《千家诗》里。因此,是否后人伪作也未可知。在古代,大概也没有什么知识产权的概念,假托先人,伪称前人似乎也是传统,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很多著名作品都有类似经历,所以,杜牧没写过清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既然约定俗成,就当作杜牧的也没关系,好马配好鞍,好诗属名家,没什么可说的。各位有兴趣的可以问询大学里研究唐宋文学的专家学者,他们那里一定有更加详尽的背景资料和各家争鸣,学山不敢多嘴。
这第二大谜团其实在古代就有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