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身和合作者的资源优势“大挪移”到最需要的地方,借助鸿基金,陈伟鸿完成了个人的华丽转身
文 | 本刊记者 鲁宁
2011年1月8日,对陈伟鸿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从这一天起,他的头衔不再只是央视著名主持人,还多了一个伟鸿高端教育基金(以下简称“鸿基金”)理事长的身份。
能为慈善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是陈伟鸿多年的夙愿。“多年来,我一直思考如何找到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的慈善模式。”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陈伟鸿表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贫困的命运。”
“鸿基金”是陈伟鸿长期思考和观察的结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世界只为天下大同”的理念,已让陈伟鸿找到了一条慈善“大挪移”之路。
不安分的人
其实,这并不是陈伟鸿第一次涉足未知领域。非财经专业科班出身的他,成就了《对话》这档财经高端栏目,就充分说明了其善于在新领域汲取营养。
《对话》嘉宾皆是各行各业“大佬”级人物,做节目之前功课未做足或话题不专业,不仅影响主持人形象,更有损于节目质量。但这并不能难倒陈伟鸿。一方面,从中学到大学,他一直担任学校各类活动主持人,称得上是主持界“老手”;另一方面,好学的陈伟鸿一有机会就阅读大量财经报道,并在长江商学院攻读了EMBA,这一切都使其能够更专业地与嘉宾对话。
“成为主持人是兴趣使然。”陈伟鸿说。但这一“主持票友”不但成长为厦门台“当家小生”,还“稀里糊涂”参加了央视主持人大赛,并最终与《对话》结缘。在陈伟鸿眼中,无论做什么都力求最好,尤其作为主持人,每天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形,每时每刻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挑战,惟有全身心投入,方能比别人做得更出色。
但陈伟鸿实际上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每每在一个岗位上做到足够优秀时,都会想着迎接新的挑战:大学毕业,本是英语教师,却梦想成为专业主持人;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后,又梦想发挥自身光热帮助更多的人。而正是这颗“不安分”的心,催生了“鸿基金”。
今天,陈伟鸿早已走出主持圈,在社会各界都有了较高的声誉和号召力。在主持节目之余,时常参加一些公益慈善活动,也有机会下到贫困地区。“不安分”的他,开始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解决仅凭一时兴起、并不系统的“输血”现象。“如果能搭建一个平台,让最成功的企业家与贫困地区联姻,岂不是最好的办法?”陈伟鸿反问道。
陈伟鸿的逻辑非常清晰,就是要搭建一个“1+1+1”的平台,让一位知名企业家作为企业指导师,加上一位知名学者作为企业规划师,共同指导和支持一个贫困偏远地区有潜质的项目或有潜质的企业家。三者通过鸿基金这个平台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而教育,正是这个项目的出发点。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或企业家培训的方式,不断扩大平台影响力,促进良性循环。
慈善孵化器
陈伟鸿深知,慈善之路荆棘密布,绝非一己之力所能走通。他选择了一条与其他名人基金有所不同的道路。像李连杰的“壹基金”、王菲的“嫣然基金”等,大多是将募集到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一些专业项目中,而陈伟鸿则希望,鸿基金能建设成为一个“种子基金”,成为支持贫困地区项目的孵化器。
这无疑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让更多的企业家积极参与进来,而陈伟鸿选择清华大学战略经营总裁班作为“鸿基金”的合作伙伴。这一决定现在看来非常合理:利用清华总裁班众多企业家资源,与各地实际项目相结合,能够发挥这些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上的经验优势,对贫困地区的创业者提供指导和帮助,更重要的一点是,也为这些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找到了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目前,“爱心巡讲”成为鸿基金的重要系列活动,来自400多所名校的知名学者组成的巡讲师资,和有300多名爱心企业家义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