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中小银行发展应避免同质化

  魏革军

  过去十年,是我国商业银行快速成长时期。国有大型银行通过背水一战的改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迅速提升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小银行同样毫不逊色。它们通过整合、跨域、更名、上市等战略,进行了结构性重整,化蛹为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这些变革并非轻而易举。我国许多中小银行是在城乡信用社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它们曾经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资本结构脆弱,不良资产高企,服务能力弱小,风险案件频发。在成为商业银行之后,普遍抱有强烈的愿望,期望共享我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

  中小银行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在短时期得以提升,根本上讲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得益于更加包容的金融管理政策,得益于金融基础设施的改善,得益于一批不断成长的银行家。这些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实行了更为市场化、更加包容的金融发展政策,不断改善金融发展环境,为银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小银行面临新的转型,是追求外延式还是集约式发展,是追求规模扩张还是安分守小,是追求同质化还是差异化?

  同一问题也许很难有统一答案,但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每一步改革都或多或少存在争议。这些年来,围绕地方性银行是否应当跨区域经营问题,中小银行的合并重组问题,以及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问题,都曾有过争论。但从中小银行这些年的表现看,适度跨区域经营和兼并重组有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活力,有利于改善金融服务水平,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中小银行发展战略问题上,仍应继续坚持包容开放的监管政策。监管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稳健有序的金融体系,体现差异性和多样化是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地区、所有制、银行间都存在很大差异。指望用一种模式代替所有管理是不科学的。银行朝什么方向发展,既不能唯成分论,不能简单地画地为牢;也不能拔苗助长。应当看其是否符合审慎管理的要求,是否满足监管标准,是否适应多层次金融服务的需要,是否符合对内对外开放一致性的要求。我们应当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为中小银行营造足够的市场空间,在发展和竞争中体现差异性。

  倡导差异性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导中小银行遵循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大与小的关系,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一味朝外延性的同质化方向发展。长期以来,“大而不倒”的理念根深蒂固。但事实表明,大并不意味着强,不意味着稳,历史上轰然倒下的大型金融机构并不鲜见。小也不意味着弱,小而强、小而精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要看到,银行业是特殊产业,须有效防范风险,以保护存款人、投资人利益,即使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也不会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这几年,一些银行过于注重规模扩张和区域扩张,而相应的管理没有跟上,引发了一些案件和风险,值得深思与警惕。

  应当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总体上仍比较粗放,同质化现象相当突出:发展战略趋同,资产负债结构趋同,盈利模式趋同。这固然与整个金融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有关,但也与商业银行自身的指导思想偏差、改革创新不够有关。面对这种情况,中小银行应当在服务和品牌塑造上下工夫,追求更有内涵更有质量的发展。这些年来,一些中小银行在经营管理制度上不断创新,创造了不少特色服务和品牌,既满足了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今后几年是中小银行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加快和金融改革的深化,中小银行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小银行应积极适应经济结构和市场的变化,深化自身改革,完善公司治理,转变发展方式,始终把稳健经营作为重要战略,始终把品牌与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始终把强化对中小企业服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追求差异化和集约化,在不断创新中稳步发展。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