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生物医药的上海机会

  高资金投入、高利润率和高技术门槛的新兴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成为上海经济转型和发展中为数不多的机会之一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1月初,有消息称,中国“十二五”期间投向生物医药产业的重大新药研发、创制领域专项资金将在400亿元左右,比“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多。在这400亿元专项资金中,中央财政拨款100亿元,其余为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及企业自筹资金。而“十一五”期间投入相同领域的专项资金额度为178亿元。

  据悉,即将出台的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突出了对生物制品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提出在2015年前争取实现10个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药品产业化工程。

  上海在这一行业的机会又将如何?

  杨东们为何转行

  2003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杨东来到上海,一直从事与医药研发有关的工作。然而,杨东学的专业是生物医药,但他目前就职的这家企业从事的却是化学药的研发工作。

  “几年前就转行了。”杨东告诉《上海国资》,自己大学本科同班同学30多人,目前实际在做生物医药的屈指可数。“更极端的是,有些同学出国后,却读了个计算机的博士回来。”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新技术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提取“可用之物”,制成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医药制品,包括治疗性多肽、蛋白质、激素、酶、抗体、细胞因子、疫苗、可溶性受体以及核酸类药物等。与传统医药相比,在预防和治疗疑难、遗传、突发群体性疾病方面,生物医药在检测手段和治疗效果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是一个极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行业,为什么杨东们却纷纷转行了?

  杨东告诉《上海国资》,主要原因在于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周期长,短期内很难出成果;职位竞争激烈,待遇普遍偏低。

  目前,国内医药企业并不十分热衷于开发生物医药项目,主要原因在于生物医药项目投入巨大、研发时间较长,技术门槛较高。这一方面使得相应的生物医药研发岗位较少,另一方面,由于生物医药项目大多研发周期长,短期内很难有科研成果,而国内的现状是大家都急功近利,很少有人潜心做学问,因此会有不少人耐不住寂寞转行。

  据了解,目前研发一个生物医药项目,前期资金至少要1到2亿美元,而从后期研发及临床试验到变成可上市新药,至少要10到20亿美元。对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在研发时间上,一个生物医药新药项目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平均需要10年。其间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I、II、III期)、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等,每个环节还有严格复杂的药政审批程序监督。一个新药的开发周期一般需要8-10年,有的甚至需要10-12年,还可能遭遇研发失败的风险。

  相对于生物医药,化学药容易仿制,投入周期短/利润高,所以国内医药企业纷纷上马化学仿制药项目,需要大量研发人员;同时,上海尤其是浦东张江集聚了几百家医药外包企业,大多从事以化学为主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也需要大量的有机合成研究人员。这是包括杨东在内的生物医药研发人员转行化学药研发的原因。

  张江“药谷”灵光初现

  杨东就职的这家医药外包企业,落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被称为“张江药谷”的基地。该基地近年来发展迅速,集聚了罗氏、诺华、阿斯利康、辉瑞、礼来、GE等跨国医药公司为代表的研发中心,以及以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国家级、市级研发机构。

  目前,这里已是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数量最多、实施国际新药临床研究最多、CRO(医药外包)机构集聚度最高,也是承接研发外包业务最活跃的基地。

  资本的投资回报也在加速实现。2010年下半年的短短两个月,张江药谷就有两家企业成功实现上市。9月,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10月,尚华医药研发服务集团(“SHP”)又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实现了首次公开募股。

  这两家企业均是生物医药企业。它们接连上市,对张江药谷而言可谓喜事。多年来,这里一直把推进生物制药作为重点。上海张江(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小龙表示,自1992年设立以来,张江就把生物医药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推进。

  张江集团认为,“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在张江迅速成长。”

  作为上海发展生物医药的核心区和新药创制及产业化的承载基地,“张江药谷”的快速发展,无疑对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

  “新首富”演绎诱人神话

  专家认为,生物制药已成为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同时也成为21世纪发展前景最诱人的产业之一。

  2009年,生物医药行业实现销售收入约753亿元,近5年来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是医药行业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随着生物制药新贵海普瑞成功造就“首富”,这一行业更变得炙手可热。

  2010年5月6日,海普瑞(002399.SZ)登陆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并以每股148元刷新A股发行价最高纪录。控制海普瑞79.98%股权的李锂夫妇当日一跃成为中国新“首富”。

  这些年,深圳创投投资了不少生物医药项目,且都是相对早期的vc项目。“生物医药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投好了也意味着高收益。” 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上海红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蒋位告诉《上海国资》。

  上海的机遇与挑战

  由于生物制药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壮大的条件之一便是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而该行业自身并不具备自然垄断的条件,因此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政策的扶持,是具有较强政策驱动性的行业。

  张江这些年在“药谷”打造方面的努力,无疑使上海在生物制药的发展上具有了某些先发优势。

  蒋位告诉《上海国资》,“生物制药企业的创始人通常都有海外留学的背景,这些人回国后,第一站通常会选择放在上海。因为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能够招到高技术人才,也比较容易找到投资。”

  在蒋位看来,人才优势、资本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是发展高资金投入、高利润率和高技术门槛的生物医药行业不可或缺的前提。

  事实上,上海正利用这一优势加速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仅2009年,就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鼓励在生物医药领域加大投入。2009年一年,上海新增10个过亿元产品,如上药集团的磷酸奥司他韦,生物制品所的麻风腮、甲型HINI疫苗,迪赛诺的奈韦拉平等。2010年1-8月,上海全市的生物医药经济总量规模达882.75亿元,同比增速在15%以上。

  目前,上海正加紧制定生物“十二五”规划。据悉,未来5年上海将建设100个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联盟,并将出台出台鼓励应用国产医疗器械的政策,以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等新政。

  但是,杨东们的故事,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某些困境。蒋位告诉《上海国资》,回国创业的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虽然会把第一站选在上海,但在一段时间以后,有些企业会整体迁走,或者将研发和总部放在上海、生产和销售外移,“上海的高商务成本是这些企业做出上述选择的主要原因”。

  蒋位表示,除了商务成本因素,政府的配套措施仍有欠缺,这是上海发展生物医药不能回避的挑战。

  责任编辑:武孝武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