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欺诈事件”以及卫哲的引咎辞职,虽然马云(专栏)对此事件的定性是“员工价值观出了问题”。但此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却是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过了时
文/子昱
由于在过去两年中,阿里巴巴平台上的2000余家“中国供应商”客户涉嫌欺诈,2月21日,阿里巴巴CEO卫哲和COO李旭晖双双引咎辞职;与此同时,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向客户和员工公开强调,价值观问题上公司不会做任何妥协。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欺诈事件一直不断,唯独这次马云大加追究,这一举动的确令众多中国供应商叫好。欺诈事件屡禁不止,从结果上看,相关涉案员工违背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但事实上,欺诈事件的出现不是因为员工价值观出现问题,而是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过了时,亟需升级,而阿里巴巴的直销员似有被逼上梁山的嫌疑。
梳理阿里巴巴的营收来源,我们会发现其销售收入的60%以上来自金牌供应商(即“出口通”)和诚信通客户的会费(金融危机后,阿里巴巴“中国金牌供应商”会费从5万元/年下降至2.98万/年)。中国的OEM厂商之所以愿意入会,是因为一旦获得“金牌供应商”资格,将有更多机会获得海外批发商的订单。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人的消费大幅萎缩,无数海外批发商倒闭,中国的供应商更是大面积死亡。但是,身为上市公司的阿里巴巴必须要承受股东的业绩压力,在形势不好之时,继续达成业绩增长,怎么办?会员续约率持续走低,客户总体数量大幅减少,但以单个企业为单位的年会员费却被要求增加,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这种业绩压力最终落在销售人员身上。于是,100多名销售人员为了拿到每单达3500元左右的提成故意疏忽公司的认证措施,致使很多“骗子公司”以“中国金牌供应商”的资格诈骗海外批发商的定金。
以一斑而窥全豹,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基于会员制的阿里巴巴本质上是一种“黄页推广”,从推广效果来看存在三大短板:第一,推广效果难以数据化;第二,仅仅能展示最基本的卖家信息;第三:阿里巴巴越有名,吸引越多卖家进入,只能造成卖家的信息过度,买卖成交也就越困难。相比之下,同是B2B网站,但基于“为成功付费”的敦煌网来势凶猛,在金融危机之时逆势而上,它降低了中国供应商的进入成本,不再只扮演企业黄页的角色,而是以第三方身份确定交易规则和提供服务,既控制了信息流又控制着现金流,2010年敦煌网获得了凯鹏华盈、集富亚洲和美国华平三家VC共计3亿元的投资。
其次,传统外贸有6个环节:1中国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