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蓝海不难,难的是把这片蓝海开发出来;成为一个行业的先驱不难,难的是让先驱成为领军而不是先烈。朱新礼无疑挑战了这两个高难度,而且全部完成了漂亮的“落地动作”
朱新礼可能没有想到,他创立汇源这一果汁饮品的领军品牌,竟然和他做村大队文书有关。
朱新礼每天的文书工作就是收发下信件、下发个通知什么的。文书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定期出一份“报纸”。读者群就是村里上百户村民,主要刊登国家的政策、县乡村的大事。从编辑、刻板、油印、发行,全由朱新礼一个人完成。回忆起当年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投送报纸的情形,朱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满足感。乡亲们觉得这个小伙子消息灵通,待人热心,有组织能力,于是就把他选为了村长,后又被推荐去省城上了大学,再后来破格提拔为县经贸委副主任。祖祖辈辈面朝黄土,一下成了国家干部,吃了“皇粮”,进了政府机关。
一份油印小报,改变了朱的命运。也正是因为办报的缘故,使朱对信息有了天然的敏感。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一直关注信息、关注时事的朱新礼看到邓小平的讲话,知道机会来了,政策已经很明朗,“时不待我”。一句“我的性格不太适合在政府部门工作”,朱辞去公职,承包了山东沂源县水果罐头厂(当时已停产三年)。“至于为什么选择了这么一个工厂,其实当时根本就没有想太多,就是想着领导能够让我承包下来一个工厂就可以,至于是做什么的我真的没有在意”。或许就是这种巧合,让日后的朱新礼成为了中国果汁行业领军者。
那时,水果罐头已渐渐失宠。大部分的罐头厂都处于亏损状态,朱所在的沂源县罐头厂也不例外。“做罐头肯定是不行了,必须找一个有潜力好项目”,朱新礼先后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地考察,后来从一位罐头厂技术员口中得知,果汁饮料在国外很流行。朱新礼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的一些“时尚消费”迟早会进入中国,生产果汁的念头开始萌现。
那么做果汁的现实条件是否具备呢?就在朱新礼苦思果汁的项目时,一张报纸上的图片新闻进入了他的视线,“一位满头汗水的老农坐在那里啃水果,脸上是那种心酸与无奈的表情,身后的手推车上,堆放着他一天卖不掉的水果,照片的标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