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森林
政策门槛的提升将导致多晶硅产业面临全面的行业洗牌,无论参与者、供需关系还是游戏规则都将发生改变。
多晶硅虽然是清洁能源太阳光伏产业的重要原材料,但行业发展却始终伴随着环境、能耗方面的争议。近几年,多晶硅价格高企,利润丰厚,导致大大小小的企业一哄而上,有些企业只要经济效益,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太关注,造成多晶硅行业受人诟病的“高能耗”、“高污染”形象。
3月1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并宣布即日起实施。政策“靴子”终于落地,多晶硅行业面临洗牌。
准入门槛高企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高宏玲表示,多晶硅生产本身并不是高污染行业,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循环生产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就极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根据工信部公告,有关部门在对多晶硅建设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土地审批、环境影响评价、信贷融资、生产许可、产品质量认证等工作中,都要以准入条件为依据。这是自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第38号文《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之后,政府部门对多晶硅行业再次出台相关意见。
为了引导多晶硅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此次《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在能耗、环保及生产投入方面提高了门槛。
在能耗方面,根据准入条件规定,到2011年底前,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必须小于60千瓦时/千克,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则将被淘汰。行业人士表示,“多晶硅价格自去年以来就未出现涨停,目前的现货报价已达到114美元/公斤,而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才50美元/公斤。在一些低电价区域,不少中小多晶硅企业凭借低廉的电价及零成本的尾气排放获取高额利润。”准入条件的出台,将对高耗能企业提出挑战。
在环保方面,准入条件规定,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水资源实现综合回收利用,水循环利用率不得少于95%。此外还对新建多晶硅项目的区域进行了规定。按照《准入标准》,目前我国8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都达不到环保要求。
在资金方面,准入条件规定,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规模大于1000吨/年等。一位投行分析人士认为,“国家把多晶硅产能的最低下限定为3000吨/年,目的是想要通过规模优势创效益。同时,也有助于防止有些公司盲目扩张产能,也阻止了投机资金的进入。”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准入条件》中相关标准得到严格执行,那么,国内多晶硅行业必然面临一次洗牌,很多实力相对较弱的生产企业将会被挤出这个市场。短期来看,随着这些中小企业撤离多晶硅“战场”,国内多晶硅产能的增速有可能会受到影响,价格也会因此上涨。但是长期来看,《准入条件》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总方针,对于行业整合和保障市场良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光伏行业的迅速发展,未来的多晶硅产业一定会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残酷的竞争,中国企业所面对的是国际巨头。无论是环保、节能还是产能规模,其最终影响的还是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只有实现了低污染、低能耗和大规模量产,企业才有可能具备与国际巨头竞争的能力。
行业变局在即
由于光伏市场需求旺盛,国内多晶硅产业近年愈加火暴。但是行业问题也接踵而至,核心生产技术被人掌控,加上盲目入市导致规模膨胀,使得国内多晶硅行业无序竞争。
这一行业乱象曾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在2009年下发的第38号文《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多晶硅作为“产能过剩”行业被点名。中投证券统计资料显示,当时情况是,截至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已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2倍以上。
“38号文”的颁布对多晶硅行业是一记“重拳”,但没有完全“根治”重复建设、盲目上马等顽疾。目前,国内多晶硅厂商中80%都是小企业,产能普遍在几百吨规模左右,这些企业在规模上、能耗上大多达不到要求。对于新的准入条件,一位曾参与《准入条件》讨论的企业高管此前表示,“按照这一标准,目前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仅有四分之一达到了这个水平。标准出台后,半数多晶硅企业将出局。”
业内人士认为,《准入条件》的出台对一些主流企业来说是一个好的信息,它的目的就是把多晶硅未来的扩产集中在现有几个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里面,可以限制更多小规模、低科技含量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中投顾问能源首席分析师姜谦认为,多晶硅行业将出现巨变,弱者出局,强者地位更加巩固,未来国内将出现七八家大型多晶硅企业。
一些大的生产企业似乎已经嗅到了行业整合的味道。据了解,受现货价格上涨,国内最大的多晶硅和硅片供应商保利协鑫已经宣布,计划投资177亿港币,今明两年内在现有2.1万吨多晶硅产能的基础上扩充至6.5万吨,产能增幅高达200%。保利协鑫2012年的规划产能如顺利建成,将成为全球最大多晶硅生产企业。而另一光伏巨头江西塞维则传出旗下多晶硅业务下半年赴港上市的消息。
“越往后,竞争肯定越激烈,到那时,比的就是规模和竞争力。”国金证券某新能源研究员对记者表示。
多晶硅遭遇“被过剩”
作为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多晶硅行业的发展前景与光伏应用息息相关。就全球范围而论,太阳能电池市场的兴衰起落,直接决定了其上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