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已经从一个“被全球化”的棋子,正在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勇闯天涯的“旗手”
文‖蒋学伟
在“世界是平的”时代,全球企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市场与政治影响力。而有竞争力的全球企业只能在开放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成长。
近年来,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和上汽集团及长安汽车等主要传统国有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已经真正开始自主发展,并谋求全球企业的市场地位。总体而言,在全球化领域,上汽集团起步较早,并且走得较远。2009年,上汽集团销售汽车272万辆,跻身于世界第8大汽车集团。
近年来,上汽集团一直在尝试进行自主的全球化,希望改变“被全球化”的角色,成为真正的全球企业。
从“被全球化”开始
1985年3月21日,上汽集团与德国大众合资成立上海大众。但它其实只是德国大众在中国的一个生产工厂。初期的上海大众甚至没有销售职能,更不用说开发能力。德国大众掌握着决定企业发展的生产技术、管理体系、新车型等关键因素,上海大众只是其全球发展的一个“棋子”而已。
为了改善自身的被动地位,上汽集团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97年合资成立上海通用。双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产业链各领域展开合作。
合资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参与管理,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上汽集团由此开阔视野,学到了外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从而提高相应的管理能力。虽然还不能完全“知其所以然”,但至少能够“知其然”。
在“被全球化”过程中,上汽集团对合资企业的管理控制力一直比较弱。但是,仍在寻找机会,以谋求更大主动权。
2003年,它重组了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获得其持有的上海大众10%股权,实现与德国大众的对等管理权。2009年12月4日,上海汽车公告称,以8450万美元的对价将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所持有上海通用1%的股权转让予上海汽车的全资子公司上汽香港,由此获得对上海通用的控股权。
逐鹿国内市场
汽车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产业,尤其是规模经济。这不仅体现于生产制造领域,还体现于其它的相关价值链环节。并购重组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规模,并尽可能利用市场机会。
上汽集团是一个典型的并购式成长。在1990年代之前,上海地方国有甚至集体产权性质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通过国有资产的划拨,基本都被归入上汽集团。此后,上汽集团开始在国内不断并购和扩张,快速壮大企业规模,跻身国内汽车业“三大”之列,且是其中唯一的地方国企。
1999年4月,上汽集团通过国有资产划拨方式重组江苏仪征汽车公司,组建上汽集团仪征汽车公司。2000年12月15日,上汽仪征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为完善其车型系列,增加微型车,2001年7月,上汽集团通过资产划拨重组柳州五菱汽车股份公司。2002年11月,与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和柳州五菱汽车公司,联合组建上汽集团控股的上汽通用五菱。2006年,上汽通用五菱成为中国微车市场的老大,其市场地位一直维持至今。
2001年1月,通过对奇瑞汽车部分国有股权的划拨而组建上汽集团奇瑞汽车公司。2004年9月,奇瑞汽车脱离上汽集团而独立发展。
2006年9月,上汽集团与意大利依维柯公司合资设立上汽依维柯。2007年6月,上汽依维柯重组重庆红岩汽车公司,建立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公司。上汽集团由此大规模进入重卡领域。
2007年,上汽集团与跃进汽车集团合作,全资收购南汽集团,实现上(汽)南(汽)合作。上南合作使上汽集团在整合罗孚相关生产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商用车业务(“跃进”轻卡与“依维柯”轻客)的规模和能力。
上汽集团在独立自主地进行一系国内大规模重组的同时,还与通用汽车一道基于上海通用的业务发展平台,分别在2001年12月和2004年8月成立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公司和上海通用北盛汽车公司。
为了扩大上海大众生产能力,以充分利用快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机会。2008年4月,通过上南合作,收购原南京菲亚特工厂,建立南京分公司,经过改造产能达30万辆。2010年7月15日,上海大众仪征基地项目签约,规划产能30万辆。
全球化初试身手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全球化产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构建全球性产业链已经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
上汽集团是国内最早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国有企业之一,明显具有国际视野。2000年9月,时任上汽集团总裁的胡茂元提出“出海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