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形成服务经济在中心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郊区的格局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道军
刚刚闭会的九届上海市委十四次全会传出消息,“十二五”期间,上海的发展战略重心将向郊区转移,重点推进郊区新城建设。
“上海发展重心向郊区转移已经成为共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转移。”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汪亮告诉《上海国资》。
《上海国资》从上海市发改委获得的《加快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郊区新城镇建设专题汇报材料》显示,“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大力推进郊区重点新城建设,引导城市人口和产业等要素向重点新城集聚,加快形成产城融合、功能有序、宜业宜居的组团型、网络化城市化发展格局。
可以预见,落寞了许久的上海郊区,将在未来五年“沸腾”起来。
大势所趋
此前已有消息称,上海拟设立市级协调机构统筹规划郊区新城建设的相关工作。目前,新城建设领导小组正在筹划,其主要功能定位为统筹全市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各方面资源,支持上海郊区新城建设。
专家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考量,发展郊区对上海而言,已是大势所趋。
上海市政协的一项专题调研报告指出,多年以来,上海一直沿着“单核中心”的模式发展,常住人口分布向城市中心区域集中的现象非常突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内环以内区域的常住人口密度高达3万人/平方公里,而外环以外区域仅为1868人/平方公里,城市中心与郊区的发展严重失衡。
拥挤的上海市中心已难以承载上海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安邦咨询城市战略组高级研究员唐黎明认为,上海战略重心向郊区转移,主要源于中心城区土地紧缺,同时借助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东风。
“从2008年开始,上海的商业用地、金融用地和产业用地的出让,大都集中在青浦、临港新城、嘉定、南汇等郊区,这些地方的居住用地的出让和建设也集中在2008年前后,经过3年的建设和发展,郊区已经集聚了一定的人气,现在是发展产业和经济的时候了。”唐黎明告诉《上海国资》。
上海推进郊区建设并非心血来潮。自2000年以来,上海先后推进了“一城九镇”(即松江新城,以及朱家角、安亭、高桥、浦江等9个中心镇)以及松江、临港、嘉定等重点新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郊区的发展,为“十二五”期间的郊区战略奠定了基础。目前,临港、松江、嘉定三大重点新城的基本形态已初步形成,其他新城正在分步实施开发。
空间巨大
上海推进郊区发展,走的是一条重点突破的路子。
据《上海国资》了解,目前上海市确定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取向则是:以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以土地、保障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郊区新城和重点城镇规划建设,率先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除把土地和保障制度作为突破口之外,上海市还确定了未来五年郊区建设的重点是集中资源,推进松江、嘉定、青浦、南桥及浦东南汇新城等基础好的重点新城的功能建设和能级提升,而不是全面铺开。
同时,上海还将积极推动规划、土地、项目建设、交通管理、市容绿化等审批权限向重点新城所在区县下放,创新融资模式,探索成立新城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专家认为,这将大大提高郊区的积极性。
产城融合
在采访中,专家的共识是,上海建设郊区新城,最重要的还是要发展产业,促进产城融合。
唐黎明认为,上海必须从城市建设系统思维的高度来建设新城,即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相融合。除住房、交通、教育、医疗之外,在制度建设、财税政策方面,要给进驻的企业以优惠,带动新城经济的发展。
汪亮认为,推进郊区建设发展,要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未来,上海应形成服务经济在中心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郊区的格局。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落地,来带动郊区的城市化。
但现在的问题是,上海工业的规模萎缩,在产业上缺乏战略储备。因此,汪亮认为,上海应注重引进新兴战略性产业方面的大企业。
除了产业动力不足以外,上海郊区新城还存在其他问题。目前,大家的共识是,上海郊区目前一是普遍只承担了中心城区人口居住疏散功能,与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二是新城之间、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功能定位没有错开。
唐黎明指出,不仅仅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也存在上述问题。“原因在于中心城区的土地紧缺,溢出效应向郊区发展,而郊区最容易发展起来的就是房地产业。当做一个大社区来发展,对周边的产业、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配套缺乏考虑,因此郊区新城很容易沦为‘卧城’,就业、娱乐、教育等方面严重依赖主城区,这难以有效分担中心城区的压力。”唐黎明说。
据悉,目前,上海正在统筹郊区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大型居住区与新城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加快连接重点新城的轨道交通、郊区三级医院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从而使新城真正成为上海新的工作和生活之地。
责任编辑:武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