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员工在企业中已经逐渐取代60后、70后等企业员工,成为企业的生力军。
执笔│本刊记者张玲玲
80后和90后已然成为职场的生力军,相较其长辈,他们接受了较为多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自我期望高。在职场上,他们展现出具备广泛的知识,对工作环境期望高,但缺少人际理解、妥协的特征;职场上的各种规范、潜规则,管理者的指导与要求等,容易让他们感到压抑、困惑或不满。
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80后、90后带来了创新思维、满腔激情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诸多管理的挑战,集中表现在对企业的“忠诚度”普遍不高、集体意识较弱,以及承受挫折能力不足。
80后、90后成生力军
《浙商》:贵公司80后、90后的用工占多少?
调查结果显示,85家企业中,80后、90后占到50%-80%之间的企业占受调查企业总数的55.3%,多集聚在第二产业,也有部分为第三产业,如销售、保险等行业;在IT等一些新兴领域中,80后、90后的员工所占比例更高,10.6%的企业80后、90后员工比例超过了八成,22.4%的企业80后、90后员工在10%以下。
从上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16周岁以上,受过高中、中专以上教育的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的生力军,在对创意创新要求较高的企业中,高学历的80后90后员工更受企业主的欢迎。
为企业带来活力
《浙商》: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85名企业家中,50.6%的人认为80后、90后员工使得企业年轻化,更具竞争力,但也有31.8%的企业认为由于80后、90后员工的就业观与社会环境的不同给企业带来了管理上的压力;41.1%的企业主认为由此要求企业主顺应时代变化,进行管理和体制上的变革,应算是一种利好;部分企业认为利弊兼存;仅有5名企业家认为“没什么太大变化”,占到的比例不足一成。
实体经济与就业形态关联度不高
《浙商》:有学者认为,中国实体经济堪忧的一个重要依据是:80后、90后大学生群体首选去当公务员或进入体制内机构,而不是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您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从调查结果看,有12名企业家认同90后员工争先恐后地选择“体制内生存”导致实体经济出现“用工荒”,占14.1%;但是更多企业家提出异议,85.8%的受访企业主认为,实体经济堪忧的原因复杂,如资金流入投机性领域,政策对实体经济倾斜较弱,行业浮躁等。
专业性人才受欢迎
《浙商》:是否会花大力气招收培养大学生或新生代农民工?
调查结果显示:60.0%的企业愿意选择内部提升,通过薪酬和用工环境等的改善,提供更优的职业规划吸引培养大学生。23.5%的企业认为学历并非唯一衡量因素,专业性人才和有经验的人才更受到欢迎;也有16.5%的受访企业家认为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贪图享乐盲目追求自我,大学去精英化导致了学历并不那么值钱,并且在一些岗位并不需要大学生。
总结:
总体来看,80后、90后员工在企业中已经逐渐取代70后等企业员工,成为企业的生力军。这点本就毋庸置疑,因为即使从基本规律上来看,录用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员工,都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无论企业主是否情愿。
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72.94%的企业选择主动,对年轻人抱以开放的欢迎姿态。尤其是在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年轻人早已担当起主力军。而这些处于工作状态的年轻人,不仅凭借技能为企业贡献力量,更以多元、开放的价值观倒逼企业的管理改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只有60.0%的企业愿意招收大学生培养。“来之能战”似乎成了多数企业择才的首要标准,对于潜力股缺乏耐心,正在成为这个社会的通病。同时,我们遗憾地看到,高等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脱节,正在让企业界的“读书无用论”有了再次抬头的迹象。
(浙商全国理事会叶可可等对此文亦有贡献)
浙商信心指数
小幅回落
2011年2月份浙商信心指数7.8 ,较上期下降0.3。2011年3月份,《浙商》杂志向100家样本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最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5份。统计结果显示:对经济环境及当前企业经营状况的研判中,有62家企业表示乐观,占比72.9%,有12家企业表示一般,占比14.1%;11家企业表示不乐观,占比12.9%。据此,3月份浙商信心指数为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