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民间义赈和地方善堂,到全国性慈善机构,亦官亦商的盛宣怀,见证并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大跨越
文 | 简漠
伴随着迷惑和争议。2010年6月,中国红十字会发布研究报告,对这一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盛宣怀。“盛宣怀”这个名字再次跃入了人们的视线。
盛宣怀,一个不算响亮的名字,而名字背后的这个人,却复杂得难以一言蔽之。
为商之人眼中的盛宣怀,是一个“中国商父”,他手握电报、铁路、航运、冶炼、煤矿和纺织等诸多行业的垄断资源,甚至操控金融,挤垮了一代豪商胡雪岩,算得上富可敌国;为官之人眼中的盛宣怀,是一个科举不中却能扶摇直上的成功人物,他身兼数职,是李鸿章、张之洞的左膀右臂,慈禧心中的“不可少之人”;史学家眼中的盛宣怀,是一个传奇而伟大的人,他悉心保存各种文稿、信札和账册,留下一亿多字的浩瀚文档,他下令铁路国有从而引发保路运动,间接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清末慈善家经元善描述盛宣怀是,“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后人评价盛宣怀是民族实业家、官商买办、巨贪奸商……
如今,一切美名与骂名终成浮云。拂去历史的烟尘之后,我们眼中呈现出的,却是一个值得怀念和敬仰的人,他在“官印”与“算盘”之间游刃有余,为中国的慈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平生最致力实业之外,唯赈灾一事”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幼勖,江苏常州府人。其父盛康出身进士,任布政使衔湖北盐法武昌道,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年轻时,盛宣怀多次乡试落第,本无缘仕途,却峰回路转地在1870年得到友人推荐,进入李鸿章幕府。不久,盛宣怀因展现出了过人才智,深得李鸿章赏识。李鸿章曾说,盛宣怀一生所求的是“办大事”和“做高官”,聪敏过人且积极勤奋的盛宣怀也确确实实没多久就成为了晚清朝堂和商界当仁不让的红人。
然而,盛宣怀的政治生涯虽然一帆风顺,他所处的时代却是动荡的晚清民国交替时期。其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不断,与乱世相伴的,自然少不了大规模、大面积的赈灾活动。同治十年(1871年),畿辅发生水患,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捐助衣物粮食,由盛宣怀购买并运到天津散发,并命其到淮河南北劝募集资,用以购买粮食。这次经历可以说是盛宣怀第一次接触到社会慈善事业。而自此以后,盛宣怀便开始了他的慈善之路。
清光绪三年(1877年),河北、河南、山西和陕西等省旱情极重,赤地千里,史称“丁丑奇荒”。李鸿章在天津设立了直隶筹赈局处理赈务,奏派盛宣怀与李金镛办赈。于是,盛宣怀奔赴献县,却发现灾情远远超乎他的预期:献县岌岌可危的极贫灾民已经超过20000户,而自己所带的政府救灾款远远不足,最多只够救济6000户。盛宣怀焦急万分,立即上报李鸿章,请求借库平银10000两增加赈济力度,并称“此银如筹赈局无款核销,拟请代为转借,俟职道回南劝捐,如数归缴,决不敢短少”,主动提出在政府计划之外,自行募集赈灾款项。此时的盛宣怀,早已超越了一个单纯的政府赈灾官员的视角,将救灾当做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年,盛宣怀署天津河间兵备道,首先综理赈务,集捐数十万发放给灾民。同年,盛宣怀为解“北省无善堂”之困局,与经元善、郑观应等南方各省的“助赈绅士”,共同在天津建立广仁堂,收留养育特大旱灾造成的大量孤儿寡妇,同时设戒烟局,戒除万人。就这样,广仁堂开风气之先,将江南的善堂模式移植到了北方。
在“办大事”、“做高官”之外,盛宣怀把剩余精力都投入到了赈灾一事中,在《愚斋存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