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外向带动起步,以制造产业立市,迅速从一个农业县跃变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与1978年相比,2009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翻了600多倍。列居“中国综合经济实力30强城市”,外贸总量连续七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在成就“世界制造业名城”的同时,东莞也在努力打造“绿色生态新城”。当许多人对东莞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以加工制造业闻名的经济强市”时,2002年勇于创新的东莞人以当年虎门销烟的决心和魄力,提出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决定以创模为载体,努力探索新兴工业化城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科学发展之路。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打造和谐美好家园”为创模目标,以“为当代建一个经济强市,给后代留一个生态东莞”为创模理念,以“重在过程,造福百姓”为创模方针,围绕发展抓创模,抓好创模促发展。“东莞和广州、深圳比不了高楼大厦,但是可以比生态环境,比绿化水平,明确建设一个宜居生态城市是我市发展战略的定位。”市委书记的明确定位更加坚定了东莞“创模”的决心。
八年来,东莞市先后提出“三城”(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三创”(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和“双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东莞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在创模中他们全覆盖治理城乡环境。全民化推进社会参与,全方位提升环保能力。最终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变,污染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整体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城市形象面貌全面改观,社会环保共识全面增强的大好局面。
八年来,东莞市坚持创模不松懈,年年都有新突破,年年都有新成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创模工作的扎实推进,创模指标全面完成,有力地推动了东莞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了城市总体形象,该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达到了“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26项指标的考核要求。正式通过了环境保护部专家组技术评估。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去年12月,第三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东莞市又被评为“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围绕建设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东莞市高起点规划、高效能投入、高标准建设,推动城市绿化由单一绿化向多层次绿化结构发展。各种有效措施的实施,为保护东莞生态环境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2003年至2006年,东莞市累计投入5.6亿元,对全市镇、村中心区河涌进行全面整治,市环保局负责人称,先后有61条(段)内河涌得到有效整治,总长达195公里,清理的淤泥达52.2万吨,并且55.9公里的堤岸也得到改造。
近年,东莞市又先后投入30.3亿元,建成15个森林公园,面积达347.3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6%,同时全市林地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林地绿化率达98.5%。构筑起了从东北到东南的森林生态屏障。同时,还建立了莞香等15个野生植物保护群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保持了境内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据林业部门统计,2008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58%,人均公共绿地多达16.29平方米。
2007年,该市还聘请103名社会人士作为第一批社会环境监督员,义务协助环境监督工作。在全市中小学校中,已经建立了300多个学校环保实践基地,组织成立了20多万人的环保志愿者队伍。”
在建设环湖生态湿地方面,在松山湖、同沙湖、横岗湖、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