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世界工厂由黑向绿的华丽转身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地处穗深港经济走廊中段,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港澳。1988年,东莞撤县设市,现辖4个街道办事处、28个镇,常住人口635万,其中户籍人口178.73万。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海岸线115.98公里,境内常年气候温和,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东莞地理位置独特,环境优美,具有“东山、西水、南海、北江”的独特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外向带动起步,以制造产业立市,迅速从一个农业县跃变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与1978年相比,2009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翻了600多倍。如今,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之一的东莞,已经列居“中国综合经济实力30强城市”,外贸总量连续七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东莞在向工业化进军的过程中,无疑是一路“高歌猛进、捷报频传”,短短30年间就从一个农业县跃变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然而,戴上“超3000亿GDP城市”的桂冠,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却没能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怪圈,难以幸免于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随着高速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互相交织,生活污染与工业排放不断增加,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下降,人们的福利和健康受到影响,环境安全遭到威胁和破坏。特别是由于早期规划、管理的滞后,导致环境欠账太多。当每百户居民中已有十户拥有汽车时,每十万人的城镇却不曾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市民儿时记忆中清澈鲜活的一些河涌,如今或干涸而名存实亡,或水质污染而一片死寂。这不禁令人追问,东莞到底需要怎样的发展模式?工业文明是不是一定导致生态和环境的牺牲?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否符合东莞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果真当河流变得死寂或者消失,那东莞还将剩下什么?

  在资源和环境难以为继的倒逼之下,东莞作出了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回答,明确了“既为当代建一个经济强市,又给后代留一个生态绿城”的责任。由此,全市从2002年开始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的长期冲刺,启动了大规模的“建城、修路、整山、治水”,实施了“碧水、蓝天、绿地、宜居、绿色GDP”等五大工程,拼资源、拼能耗、拼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开始被摒弃,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考核多了“绿色GDP”的指标,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区、生态园相继应运而生,37座污水处理厂和4个垃圾焚烧厂建立起来,一大批采石场、制砖厂以及“四纯两小”企业被关闭,2000多宗污染项目被拒批,环境建设从被动走向主动、从破坏走向修复。今天,运河水清了,绿地多了,空气质量好转了。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区,有以同沙生态公园为中心、面积达42平方公里的“绿肺”,为广大市民营造了良好人居环境;走进东莞村镇,令人羡慕的除了遍布各个村镇的20座五星级宾馆,还有一座座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森林景观令各地来客称叹不已。这一系列的实践和效果告诉世人:东莞完全有能力从典型的传统发展模式中转变出来,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创造出新鲜的经验。

正在生成海报, 请稍候
世界工厂由黑向绿的华丽转身
2013-02-13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地处穗深港经济走廊中段,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港澳。1988年,东莞撤县设市,现辖4个街道办事处、28个镇,常住人口635万,其中户籍人
长按识别二维码
Techsir.com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